香港能否大刀阔斧解决住屋问题?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让市民安居乐业是政府核心责任。随著经济发展,城市楼价飙升,政府的思维、决策与魄力更决定了住屋会否变成棘手问题。当一水之隔的深圳正向新加坡学师,增加人均居住面积、压低楼价时,香港政府却仍不敢大刀阔斧触碰既得利益阶层,畏首畏尾让以发挥政府二次分配的角色。

深圳去年房地产投资额达到3059亿元人民币,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的增加值8.5%,税收逾13%。但楼价炽热也衍生住屋问题,同年上半年深圳楼价是收入的36倍,数字全国最高。中国房地产业协会的《2019年320个城市房价排行榜》显示,深圳楼价比北京贵近2,500元,比上海高多两成,近两倍于广州,位列全国之首。深圳买难愈来愈难,这问题会否导致人才流失,亦一度成为内地互联网讨论平台“知乎”上的热门话题。

香港楼价持续高企,轮候公屋者众。(资料图片)

人均323平方呎

但深圳政府及早意识到问题,2007年已考虑于商品住房之外增加保障住屋需要,并于2018年进行第二次房改,根据民生需求建立私楼与政府资助房屋4比6的的供应结构,并计划至2035年增加170万住屋单位,其中公共住房不少于100万个,让更多市民通过公共住房解决住房困难。

上周五(8月28日),深圳住房和建设局局长张学凡再次强调向新加坡学习,在政府提供的租赁或出售的住房中,实现六比四的住房比例,更提出期望在“十四五”期间将深圳人均住房面积从27.8平方米(约299平方呎)提高到30平方米(约323平方呎),改善住房质量。2020年上半年疫情稳定后,深圳房价再次上扬。7月15日,政府推出号称最严格的楼市限购令,试图为楼市降温。

另一方面,深圳在土地供应上也相当积极。2018年6月,深圳更以公众利益为由,无偿收回地处深圳福田中心区、占地133公顷、只限1,700名高球场会员专享的高尔夫球场,并纳入香蜜湖片区未来的规划当中,即使相关公司提出续约延长土地使用权的申请,亦未获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批准。

深圳长圳公共住房及其附属工程项目园林式社区效果图。(网上图片)

反观香港,楼市更炽热,房屋问题更严峻,惟政府面对既得利益群体畏首畏尾,不敢大刀阔斧改革。至今未使用《收回土地条例》,收回开发1700公顷的棕地和逾千公顷发展商囤积的农地。172公顷粉岭高尔夫球场也只敢收回32公顷,本可兴建3万公营单位、满足一年《长远房屋策略》供应目标需求的土地,现在只能兴建约4600个公营单位,显得杯水车薪。对原住民的丁权问题,政府更是未有触及。

不论是深圳师法的新加坡或深圳本身,都说明了住屋难并非不能解决的社会问题,视乎政府是否主动和有魄力,还是死守“大市场、小政府”的教条,任由楼市被扭曲。香港市民要蜗居㓥房,责任必然在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