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二”助长炒楼风 政府何时才醒觉?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一项大学研究揭示,俗称“白居二”的白表居屋第二市场计划沦为房屋炒卖工具,居屋楼价升幅跑赢私楼,脱离自住用途。政府是助长炒卖风气的始作俑者,背离帮助港人安居的目标。政府不但应该收紧转售条件,重新分割资助和私楼市场,以解放楼奴,其既然掌握居屋转售价格和趋势,更应自行绘制并公开居屋价格指数,以便追踪政策改变的影响。

香港公开大学公共及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在周二(6日)发布“居屋公开价格指数”,反映本地居屋第二市场价格变化。团队追踪自2006年起,成交量最高的50个居屋屋苑的呎价,估算屋苑的现在市值,并与2013年的基数月份市值作对比,计算过程加入单位层数、面积等一系列参数调整。

公开大学今日公布“居屋公开价格指数”研究结果,并称会每月更新指数,以提供私人市场以外的楼价指数。(郑子峰摄)

居屋楼价升幅跑赢私楼

团队发现,“白居二”自2013年实施后,指数上升1.16倍,但代表私楼价格的中原城市指数,只上升51.39%,“白居二”政策这个因素提升了居屋价格指数约18%。另一方面,“居二”和私楼买家对利率的敏感度趋同。

团队强调指数只是帮助市民决定在居屋还是私楼市场置业,以及有助评估各类房策及经济情况对资助房屋市场的影响,无意批评“白居二”政策。然而,负责学者亦坦言“白居二”成交价跟私楼拉近,居屋折让收窄。即使居屋仍是自用居多,但社会只需要少数逐利业主推高楼价,就能左右楼市。

事实上,居屋卖家看中这批白表客置业意欲强,只要售价较私楼低就能维持吸引力,有空间调高售价,大额获利离场。本土研究社与报章近日发表调查77宗居二市场转售给“白居二”买家的成交例子,每宗平均成交价较原价升78%,平均每宗获利超过242万元。

我们屡次批评政府的置业主导、建立置业阶梯的政策,是炒卖风气的元凶。上届政府在2013及2015年推出“白居二”先导计划,容许指定数量白表买家进入“居二”市场,免补地价买居屋,本届政府在2018年把计划定为恒常措施。

沙田美盈苑,为2014年房委会首批复售居屋屋苑之一。(欧嘉乐摄)

政府应公开数据促进研究

在各方压力下,政府在2018和2019年逐步延长居屋禁售期和转让条款,例如业主在购入首两年只能原价卖给“白居二”买家。然而,房委会仍然容许业主第三至五年自由定价出售给居二市场买家,遑论十年后可以补地价在自由市场买卖。

趁新一份《施政报告》即将出炉,政府应展示平抑楼市的决心,限制居屋只可在“居二”市场流转,还原资助房屋自住功能。同一时间,坊间虽有学者研制指数追纵居屋第二市场售价,但他们亦坦言计算屋苑市值时途中欠缺未补地价单位数目等等资讯,因此只能自行推算相关数字,从中可见政府在公开发放一手数据方面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并且还要考虑善用手上资料加强监察“居二”市场楼价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