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财政改革此当其时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周二(15日)表示,计入第三轮240亿元抗疫基金,2020/21年度财政赤字将增至超过3,000亿元,财政储备则降至约8,000多亿元,接近2003年“沙士”后的水平。

从储备数字来看,香港的财政是相当稳健的,政府不能因此推行紧缩,漠视市民的需要。公共财政的关键是用得其所,应使则使。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公帑可在短期内消耗很多,当然让部份人担忧公共财政的可持续性,但政府应该做的不是对有需要的市民吝啬,而是思考如何增加收入。基于形势变化,它不应沿用“后沙士年代”的旧方法累积储备,而是以新方法创富,方法之一是推动税制改革。

目前来看,香港大体上已熬过第三波疫情,但由于新冠肺炎不像“沙士”那么容易“断尾”,可能爆发的第四波疫情或会进一步对库房构成压力。更棘手的是一些长期挑战,包括人口老化。根据统计处在2017年的推算,本港年龄中位数将由2016年的44.3岁升至2026年的47.7岁,而2036年和2066年的数字甚至会攀升至分别50.9岁和54.5岁。随着人口老化和劳动人口减少,政府若不适时调整“揾钱”方式,长远来说,本地财政很难持续。

税制关乎分配正义

有别于以往般依赖卖地,改革税制既能令社会持续创富,也是分配正义的关键。香港早在回归前便奉行所谓“简单低税制”原则,理论上有助维持这个城市的竞争力,但盲从教条却会妨碍香港灵活“走位”。参考美国传统基金会的数据,全球薪俸税率平均值和中位数分别是29.6%和30%,公司利得税率平均值和中位数分别是24.7%和25%,远高于香港薪俸税率15%与利得税率16.5%。由此可见,港府并非没有空间上调有关税率,继续死守“简单低税制”只会令港府错过增加财政收入的机会。

当然,增加财政收入并不意味可以不择手段,公义原则必须坚持,不能以牺牲基层为代价。例如消费税会连基层也沦为征税对象,未能做到针对性增加收入。相反,资产增值税却值得推行,因为它是财富导向的,政府能借此发挥资源二次分配的职责。

必须注意,政府不应像往日般甘当“守财奴”,应当明白改革税制的目的是推动大规模社会经济改革。所谓社会经济改革并不局限于陈茂波所讲的大型基建、铁路等项目,政府还应谋求以财政收入,建立覆盖面广的社会保障网,改善市民的生活品质,这不单可以保障日益增加的老年人口,还可鼓励年轻人创业、强化“打工仔”抵御不测因素的能力。

香港需要复苏,但不能单靠吸引游客、“派钱”等传统手法,否则只会重蹈“沙士”后欠缺实质改革的覆辙,更关键是从制度层面着手,通过税制改革带动利益结构重整,为香港的经济转型创造积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