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组合屋将入伙 安居之路仍然无期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南昌街过渡房屋项目在今年7月取得入伙纸,约200名正轮候公屋的住户在8月底开始陆续入住。这是本港首个以组合屋形式兴建的社会房屋计划,前后历时逾两年半,即使以工程进度来说尚可接受,但宏观来看,无数㓥房、板间房居民仍然苦苦等候适切住房。过渡屋始终是临时措施,政府加快广建出租公屋,落实适足住屋权才是恰当之计。

项目由香港社会服务联会统筹,运用组装合成建筑,提供89个单位,每个单位面积由130至293平方呎之间,对象为轮候公屋最少三年,且现正居于不适切住房的住户,一共约200人,租期两年。相比现时㓥房、板间房,组合屋单位干净企理,而且满足公屋人均最低居住面积75平方呎的要求,租金为综援租金津贴或者不超过住户入息25%,借此改善住客的居住环境,减轻其租务开支。此外,营运的东华三院会鼓励居民互助共享,建立社会支援网络。

住屋环境数十年如一日

75平方呎的住屋标准其实低得很,而且与香港的经济发展不匹配。证据之一是行政会议成员、新民党主席叶刘淑仪参观单位时,看见屋内碌架床,忆起儿时与弟弟同睡一室情景,指当时“环境已是不错”。即是说,当人均本地生产总值自1960年代至今起增加逾120倍,基层的住屋水平仍然如几十年前般。有份参与的政府、非政府机构和商界赞赏项目体现官商民合作,解基层燃眉之急云云,其实更应为负了市民而愧疚。

叶刘淑仪今日在Facebook说,上周与党友李梓敬应社联邀请参观“南昌220”组合社会房屋。(叶刘淑仪Facebook图片)

政府声言积极觅地建屋,办了大量咨询、论坛,然而纳入兴建公屋的用地依然短缺,未来单位量距离预期愈来愈远。政府在2017年施政报告承诺协助非牟利机构研究在闲置土地兴建预制组合屋,随后两者与地产商讨,在地产商手上的地皮和等待重建的单位上,仿效外国推出组合屋、共享单位等方法应急。

南昌街项目是先行者,前后经历逾两年半。社联表示当中经历曲折,包括新冠肺炎疫症令工程滞后,相信往后项目的进度会缩短至一年多。相比起一般的熟地建屋需时三至四年,组合屋的建造时间较短,但不能建成高层大厦,能兴建的单位数目则较少,再多的组合屋计划也只是杯水车薪。

+1

警惕借地、捐地 广建公屋最实际

香港居住需求殷切,当有合适土地可以建屋,政府须避免将之闲置,更要杜绝囤积土地。现在政府反而感激地产商“捐地”、“借地”兴建过渡房屋,甚为讽刺。更重要的是,相比起市区地段,社会须更警惕新界农地的过渡房屋。所谓“捐地”,有可能是要政府出资铺设基建设施,减轻地产商支出,进而提升邻近地皮的价值,也有可能是增加城规会批准发展邻近地皮的机会。

也许地产商认为外界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土地利益庞大,社会必须严加审视土地房屋政策的一举一动。当民间支持政府以《土地收回条例》收回地产商闲置多时的土地,重设住宅租务管制,政府有招不用,只以“土地共享先导计划”和设立租务管制研究工作小组虚应,就知道政府无决心令市民安居,解市民困境,任由民怨累积。官员抱怨市民只懂批评,有否反思是政府怠惰促成民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