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货币政策“收水” 香港须寻经济增长点
国家国务院日前召开常务会议时,表示中国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但不会大水漫灌。官媒《中国证券报》引述分析员预计,今年全面降准的概率下降,人行会通过过往习惯的公开市场操作适度保持资金流动性于合理水平。新冠疫情后,中国经济成功回稳,但在国际环境的压力下,加上内需消费仍然疲弱,难言非常乐观。中央政府的货币政策趋紧,代表其对于如何处理经济仍非常谨慎,亦不刻意于追求刷新经济数据,而是日求避免经济做成虚火现象。中国谨慎的货币政策意味香港难以期望会有过往金融危机时一样的“北水南下”,在后新冠疫情的经济复苏期,香港得自己努力找寻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继续发展。
新冠疫情影响世界各大经济体,美国为了应对经济危机而推出无限宽松货币政策以“放水”支持经济。面对艰难时期,中国也不得不“放水”以支持经济,但其量却显得相当之保守。早在3、4月全球大流行之时,中国已指出不会大水漫灌,政策宽松的同时态度却不完全放宽。近数个月中国经济数据略显回复常态,政策风向就趋向更为谨慎。事实上,自5月人民币兑美元便快速升值,反映了中美货币政策差距。假如人行今年不再全面降准,而是以过往的方式继续在公开市场操作,那可以预期今年中国的资金环境不会出现“水浸”的情况。
上月中国公布的物价指数中,核心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只增长0.5%,比6月回落0.4个百分点,反映了消费者信心仍相当疲弱,经济前景难言非常乐观。这有两个面向去解读,一是经济仍然疲弱,如果在美国主流逻辑中,就自然会认为应该继续加大“放水”力度,以求进一步提振信心。然而,另一个面向的解释却是,宽松政策的资金难以完全流入实体经济,往往会做成资本市场过热,但实体经济却不理想的情况。美国的股市在货币政策下无视经济数据而走高,正反映了这现象。经济略见稳定而中国急于为币策“放鹰”,显示中国比起刺激经济数据以追求帐面数据,更担心无节制的宽松将可能对经济造成的结构性影响。
中国显然吸收了2008年大水漫灌后造成经济空洞化的经验,执政者关心的始终是实体经济如何。这对为国家提供一个稳定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固然重要,然而却对于股市和资产价值而言显然并非好消息。香港过去的股市、楼市、消费市场也受惠于内地应对经济危机的热钱,也成为本港过去经济发展的其中一个核心动力。内地的稳定增长,以及中概股回港的大环境,对于香港会有一定托底作用。但内地谨慎的货币政策意味着在疫情后,香港也难以预期会像过往有大量“北水南下”来支持经济,难以像以往面对经济衰退后“奇迹反弹”。长远而言,香港还是得依靠自己努力找寻新的经济机遇和增长点,否则很可能面对日本“失落的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