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政府高官要对市民处境有所认识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政府上月因应疫情反弹而实施食肆全日禁堂食,结果引发民愤,并在两日后恢复食肆日间堂食。食物及卫生局长陈肇始最近接受访问时重提旧事,声称:“我们(当初)觉得,可能好多人都可以在家工作,但原来禁堂食才发现好多人还要上班。”此番“离地”言论无可避免引起舆论讪笑。但仔细一想,香港人与其取笑这些庸官,倒不如为政府的不食人间烟火和无常识而感到可悲。这个政府连一件相对简单的事也办得一蹋糊涂,我们又怎能相信它能在更复杂的民生议题上急市民所急?

疫情持续了超过半年,港府在过程中接连犯错:先是口罩供应不足令市面人心惶惶,继而检测能力迟迟未有提升,导致未能及早识别隐型患者,上月还因豁免检疫安排的漏洞而引发第三波疫情。香港自诩国际大都会,但抗疫表现远逊台湾、韩国,甚至比不上澳门。应该说,陈肇始和其他相关政策局的主事官员实在难撇责任。

单以食肆全日禁堂食而言,它不算特别复杂——只要看看新闻就知道,许多雇主在推行居家工作上,没有第一、第二波疫情时那么积极,因此食肆全日禁堂食是很难执行的。或许,政府高估了雇主对员工的关顾,以为他们会把员工的安全置于企业盈利之上;又或许,政府误以为“打工仔”都懂得自备午饭,不知道许多香港人习惯了外出用膳。上述两个情况都反映政府不谙民情,以致政策总是难以圆融,做不到国家主席习近平所说的“精准施策”。

香港社会不平等

如果可以一叶知秋,政府连小事都办不好,或许正反映官员不清楚社会不平等之严重。同一个疫情,对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市民有不同打击;同一个政策,对白领和蓝领的影响可以截然不同。在防疫上,官员若然不能理解基层的需要我们凭什么相信政府可以处理好房屋、医疗、安老等非常复杂,需要重组既得利益的民生问题?社会在这些问题上的不平等更严重,本应收窄差距的官员会否反而在加深问题?

当然,疫情总会结束,市民总可恢复正常生活。但香港不只要抗疫,更需要善治,解决经济和民生的老问题。市民对一众官员,还可以有期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