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案件考验当局智慧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报章老板涉嫌违反《港区国安法》而被拘捕,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也不管是一份怎样的报纸,这都对香港社会造成冲击。

传媒被视为社会上重要的一环,肩负促进公众知情权之责,警方出动200人入内搜查,高调拘捕传媒老板,不但是重大的社会事件,相信也是香港社会前所未见。但去年反修例风波和今年全国人大授权订立《港区国安法》,其实同为香港人前所未见之事,从现实角度看,不难预料在后修例及国安法年代,香港将会经历更多冲击。

警方周一(8月10日)表示至少九人被捕,涉嫌干犯勾结外国或者境外势力危害国家安全及串谋欺诈等。前者或许涉及个别人士收取外国资金等情况,后者据指涉嫌违规经营“公司秘书”服务,初步看来都与报业本身没有关系。但无可否认,警方高调在报馆搜查,甚至被拍摄到有警员翻阅相信是新闻材料,这很可能会被视为干预新闻工作。

警方必须服众

搜查地方为报馆,加上被捕者包括传媒老板及高层,警方的行动已经被部份市民视为打击新闻自由。正因为案件敏感,警方甚至更高当局更须慎重每一步。这除了包括警方的行动必须根据相关法例及刑事调查程序,也包括每名警员在执行工作之时都须秉持专业,不能够借故或被认为借故干预新闻工作。

法律界一句名言曰,法律或法治不但要公义,还要公义彰显于人前。同样道理,警方的执法行动不但要合法理,其法理也要彰显于社会,让市民信服。市民或许带有色眼镜,甚至因为政治立场而先入为主地认为警方到报馆采取行动必然是错的,但当局仍然责无旁贷,需要以理据服人,让社会——包括所有政治立场的市民——也看见其执法之公正。

后修例年代香港政治敏感的争议有增无减,社会冲击可能会愈来愈大,各方要以理服众及彰显公正,才能让社会继续走下去,经过这次历史性的转型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