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要变革 建制派首先要今是昨非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民建联、工联会、香港再出发大联盟等42个建制派团体,周日(9日)以“建设力量”之名, 发表题为“香港要变革、携手创明天”的联合声明。他们表明支持港府押后立法会选举,亦有提出社会改革纲领,望能引领香港走出困局。建制派聚焦本港深层次的矛盾,固然是好事,但他们更要反思和明白,香港社会问题的成原之一正是他们过去没有克尽己任所致。

在周日的记者会上,建制派“班长”廖长江代表“建设力量”宣读联合声明,提出协助本港走出困局的四点共识及希望,包括“人命关天,抗疫优先”、“恢复经济,纾解民困”、“推动变革,突破困局”,以及“放下歧见,守护家园”,为本港长远发展出谋献策。

从“建设力量”的声势而言,组织得到民建联主席李慧琼、工联会会长吴秋北、自由党主席张宇人、新民党主席叶刘淑仪等人,以及多个社会组织,如香港友好协进会、“香港再出发大联盟”等和应。然而,“建设力量”虽有就政府施政提出纲领蓝图和具体政策倡议,但各建制派亦须反思,当下的乱局是如何生成,以及认识过去盲目护航、未能克尽己责的后果。

建设力量联合声明提出四点共识和希望,包括希望特区政府善用国家支援,借鉴内地在抗疫方面的成功经验,尽快控制疫情。(李泽彤摄)

建制不认识香港问题

如同声明指出,社会唯有在土地供应、居住条件、退休保障和医疗服务等方面作全面改革,本港才能巩固优势,重拾繁荣,但认清社会问题的根本脉络,才是疏道民怨的首步。由于上述数项改革,皆不约而同地形容经济自由主义的“后遗症”,而港府仍将港英时期“积极不干预”的治理理念视为教条,才会让贫富悬殊、社会经济不公等现象在过去廿载恶化。例如,在2018年的“土地大辩论”中,自由党党魁钟国斌、经民联副主席林健锋和叶刘淑仪,皆以历史价值、自然生态和“国际形象”等因由,反对收回粉岭高球场作建屋之用;而在全民退休保障的争议上,自由党亦反对“以财政资源有限”为由,拒绝让商界肩负起部分退休保障的责任。试问这又怎如声明中所言,改善居住条件、完善退休保障制等?

除了在认识社会问题有欠远见,建制派过去亦不见得能借其代议士的身份,向政府反映民情。建制派自回归以降一直是立法会的多数派,充当特区政府广义的管治联盟,但他们没有尽职,完善民生保障及推动产业改革。在去年11月变天前,建制派虽在区议会里稳占大多数议席,且拥有庞大的地区网络,但这些深耕细作的成果,竟未能化成官民之间的沟通渠道,让政府修订《逃犯条例》错判民情,招致社会反弹,同步点燃起积累多年的民怨,酿成继六七暴动后最严重的社会动乱。这一点建制派责无旁贷。

虽然香港社会撕裂严重,建制派有其历史责任,但既然无法扭转历史,唯有寄望建制派能借筹组“建设力量”一事,重建官民的沟通桥梁。自去年社会事件和新冠肺炎爆发后,建制派作为广义的执政团队,在纾解民困和防疫工程中,皆见李慧琼和梁美芬等人,有向政府提出修缮之处,渐见摒弃昔日盲撑政府的取态。这种是其是、非其非的理性问政风骨,才是解决本港深层次矛盾、促进民情上达的应有之道,故即使疫情已过,建制派亦切忌虎头蛇尾,忘记代议士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