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下的复活节 盼望世界“复活”
3月时,美国总统特朗普曾表示希望社会经济在复活节前恢复运作。其有多不切实际,已是不言而喻。但随疫情持续爆发,全球每天数千人因新冠肺炎不治,即每分钟也有数人死亡,世人又怎能不盼望世界能早日“复活”?
3月下旬,教宗方济各对著空无一人的圣伯多禄广场,指出世界弥漫黑暗和痛苦,世人感到害怕和迷失。就以意大利为例,逾十万人染病,当中近一成人不治,白发长者甚至将救助设备让给年轻人。除了圣伯多禄广场空无一人,许多人失去至亲,全球数以十亿人被逼留在家中,甚至失业或放无薪假。在这黑暗和痛苦之中,人人均欲看见盼望,愿生活早日回复正常。
然而,生活“回复正常”又是否足够,也值得深思。正如不少新闻报道指出,人类活动在这两个多月对地球的伤害大幅减少。方济各近日接受英国媒体访问时亦指出,“我不知道这是否大自然的逆袭,但肯定是大自然的反应。”他接着说,“谁为澳大利亚的大火发声?或者18个月前北极融冰致船能驶过?谁又为泛滥而发声?”
千疮百孔的社会
人类社会有时好像一台大机器,一直运作不息,过程中即使出了许多问题,我们也会容易忽略。今次疫症大爆发,不但令我们不得不停下脚步来,也暴露出社会千疮百孔的一面。就以美国的公共医疗为例,由于没有可负担的医保,许多人连新冠病毒的检测也负担不起。香港则劳工保障不足,在疫情冲击之下,多少人被放无薪假,生活顿失保障?甚至当连锁快餐店晚上关门,也暴露出露宿者无处容身的困境。我们期望疫情早日过去,生活“回复正常”,惟此等老问题若不正视,也只会故态复萌。
又以方济各在英媒访问中提及的一个情况为例,向来关注贫穷问题的他指出,“有幅相片可见,拉斯维加斯的无家者在停车场隔离。酒店是没有人租住的,但无家者没能力入住酒店。”这情景正好戳破世道之讽刺,即社会运作竟为了经济而服务,而非以人为本。资源用不到有需要者的身上,只因他们没有经济能力。
疫情终必过去,社会也会回复运作,但什么才是“正常”,什么才是世界应有的模样,却是我们不能不反思的。事实上,历来不少天灾人祸也曾促进社会进步,在经济大萧条后推动新政的美国总统罗斯福便奠下了不少社会经济基础。将眼光放在香港,这个我们以此为家的城市,我们可以怎样改革,从长远计改善香港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