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不知货物去向的物流署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文凭试月底开考,周二(10日)有考生回校领取考证和口罩等物资时,发现由政府物流服务署供应的口罩上不但带有黄色污点,而且质料参差不齐,防护作用成疑。自1月起社会对新冠肺炎的警觉性和忧虑渐渐提高,民众都将焦点置于卫生署、保安局推出的防疫措施,却忽略了物流署的纰漏和不足。

有超市的厕纸被抢购一空。(资料图片/余俊亮摄)

虽说本港疫情看似缓和,社会渐摆脱歇斯底里的状态,但回想当初民众受流言影响,一窝蜂到超市抢购粮油杂货,个中反映的不只有对病毒的恐惧,更是对政府的不信任。这种歇斯底里的集体情绪出现,物流署也难辞其咎。

一、政治敏感度不足

疫症初期,口罩由医疗用品变成生活必需品,虽然短缺本是全球疯抢、求过于供的结果,但解决不了不等于放弃作为,让民众知悉政府的应对方案。可是,物流署在“口罩荒”出现之初,只有不断对外强调“已循多个渠道以直接采购方式向供应商取货”、“日以继夜,多管齐下”、“遇到困难仍会尽力采购”等官话,却没有解答“如何采购”、“怎样采购”等较具体问题。

即使解答连串问题不会使其工作变得顺利,但让大众得悉当局的工作进度、具体方案和目标等,无疑可减轻民众对的忧虑。反而,若物流署只用官话应对传媒提问,难免会予人爱莫能助和冷淡的政治观感。

二、官僚主义的呆板

最让人有感荒谬的莫过于“价低者得”的招标制度。2月上旬,全球疯抢口罩之际,有报导指物流署发出的公开招标文件中,以“价低者得”采购口罩。尽管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刘怡翔在回应时重申,有关招标只属“补底”做法,但亦引证了报道属实。

撇除“价低者得”在抢购潮盛行时成效存疑,物流署“日以继夜,多管齐下”采购口罩的目标,亦不见得有意为本港解决口罩荒的意愿。这样说并非要质疑参与检疫的前线人员获发口罩的优先性,但港府不论在财力、国际联系和统筹能力上,理应优于民间团体。如果获得多余口罩时,也可分配给市场,满足需求。“补底论”的说法不但反映出物流署无意“干预市场运作”,尽可能采购最多口罩,亦反映主事官员的危机管理意识薄弱,跟日常运作无大差别。

三、不知“物”流到哪里

当市民四处搜购口罩时,由惩教署制造、物流署分发,本该只供政府部门使用的CSI口罩,却在1月时被发现于市面流行起来,引起社会关注口罩或被滥用的情况。可是,上述两个部门经过数个星期后,不但未有主动跟进事件,对外界开诚布公,反而更要申诉专员公署主动展开调查,审视惩教署和物流署在生产、分发及点存口罩方面有否不妥之处。此外,在本月10日的立法会卫生事务委员会特别会议上,物流署副署长邓婉雯指,1月31招标采购5700万个口罩的合约,虽在本月初已经批出,但却无到运的时间表,令人费解。

在申诉专员有报告前,物流署及其所属之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均应即时检讨,挽回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