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预算案】“港版淡马锡”成败关键在细节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新一份财政预算案中,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宣布将在“未来基金”拨出220亿元,成立“香港增长组合”的投资组合,投资到“与香港有关连”的公司、项目或基金。尽管有会计界企业将建议与新加坡主权基金淡马锡(Temasek)相题并论,并期望能强化“未来基金”的收益,成为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惟这些期许在具体细则和规范出台前,实属言之尚早。反而,港府不但需要说明“香港增长组合”的独特之处,更须考虑“港版淡马锡”对社会的实际作用。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2月26日,公布新年度财政预算案,封面选用泥土色。(张浩维摄)

陈茂波周三(26日)在立法会建议从“未来基金”拨出约220亿元,设立“香港增长组合”,并投资“与香港有关连”的公司、项目和基金。据报道,增长组合初期的投资方向不应涉及房地产,而是集中于生物科技、医疗和创科等新经济范畴。

尽管香港非主权国家,但不少人都会将特区政府的外汇基金,视为“主权财富基金”(俗称主权基金)。主权基金是指由政府成立和拥有,用于长期投资到金融资产或基金,而当中财政来源主要为政府盈余、外汇储备,以及天然资源出口的盈余。据研究机构SWFI统计,本港的外汇基金总资产净值,只是落后于挪威政府养老基金、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阿布扎比投资局,以及科威特投资局,名列全球第五,高于排名第八的新加坡淡马锡。

“增长组合”投资什么?

然而,从“未来基金”分拆出来的“香港增长组合”如何成为“港版淡马锡”,仍有不少难题。首先,淡马锡持有的3,130亿新加坡元投资组合中,遍布新加坡、中国、北美、欧洲等地各行各业,不但有“香港增长组合”构想的生物科技和创科企业,亦有传统的金融服务、能源、交通和外汇。虽说淡马锡的资产组合包括如PSA国际港务集团、新加坡航空公司等国有企业,但亦有与该国无直接关系的公司,如中国的美团点评和阿里巴巴。

“香港增长组合”中“与香港有关连”的公司意指何物?假如“有关连”的公司,是指专家小组所指的“以香港为基地的公司所推行”,或是“将于香港进行的项目”,那么又跟向创业者提供资金,换取可转换债券或权益,但风险甚高的“天使投资者”,或是港府现有的“创新及科技基金”、“创意智优计划”有何分别?反之,如果“香港增长组合”将如淡马锡的国际投资机构般营运,便需要在平衡风险和善用公共资源等考量下,只能投资营运成熟的大型、跨国行业龙头,那又跟未分拆前“未来基金”中“长期增长组合”的私募股权有何分别?那为何要架床叠屋,另设“香港增长组合”?

如何避免潜在利益冲突?

另外,如何确保“港版淡马锡”的管治视野贴近市场脉搏,且有足够透明度予公众监察,同属港府有待释除的疑虑。虽然淡马锡是由新加坡财政部全资拥有的“私人企业”,而其运作原则却跟普通企业分别不大,同时亦有法律规定“政企分离”,政府不容参与投资、脱售或其他决策,但其市场化的选聘机制,亦曾发生李显龙的妻子何晶被任命为淡马锡执董的争议。香港的专家小组已建议“香港增长组合”中,设立一套包括两层委员会架构的框架,“订定基本规范及提供策略性督导”,但如何避免参与审议投资项目时,或会发生的潜在利益冲突,则着墨不多。

即使“香港增长组合”的发展方向未必有如新加坡淡马锡,但改走全民共富的“盈富基金模式”又可行吗?港府在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时,为了稳定联系汇率,大手扫入33种恒指成份股,危机过后政府为减少其沽售行动对市场带来的波动,将已购买的港股“打包”成盈富基金上市,分批回售到市场,稳定回报使其成为本港投资者的宠儿之一。尽管盈富基金和“香港增长组合”的创立原意、投资风险大有不同,但将新经济投资打包到市场上市,直接让民众参与投资未来,与民共富,也是可以考虑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