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尘土 “遗体堆肥”或成绿色殡葬新方法
美国华盛顿州去年通过“遗体堆肥”(human composting)后,英国近日亦有报导称,当地支持遗体堆肥作为替代火葬的需求有增无减。反观本港在推广绿色殡葬时,则主要集中于处理骨灰的方法。随着的科技日渐成熟,本港又有否空间引进遗体堆肥,让先人回归自然?
华盛顿州去年5月通过法案,成为继瑞典后又一将遗体堆肥合法化的地区,并预料新型绿色殡葬将于明年投入服务。遗体堆肥本为生物分解概念,是将遗体放入载有苜蓿、木屑和稻草的密闭容器,让微生物和细菌在特定的湿度和温度下发挥作用,将遗体分解成有机的“混合肥料”。遗体堆肥公司会待约一个月后,将肥料交给逝者家人作种植用途。
并非所有人都适用堆肥?
遗体堆肥的支持者认为,新技术不但能回报大自然的养育之恩,对环境的破坏性亦比火化或传统土葬为少。据华盛顿州立大学Lynne Carpenter-Boggs教授的研究指出,六个自愿参与遗体堆肥的实验结果显示,相较传统的安葬方式,每个参与有机堆肥的遗体,其能源使用不但只有火化八分之一,同时亦可减省一公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然而这种看似大有可为的技术,仍有不少让人却步之处。首先在费用方面,遗体堆肥所花的费用(约5,500美元)虽较传统土葬(约7,000美元)为少,但却远较火葬所须的1,000美金为高;其次,尽管公司和研究人员强调遗体分解后不会产生任何异味,且能达到病菌和金属的安全标准,惟好些病原体,如炭疽菌,却能在存活在泥土中,故并非任何遗体都适用于堆肥。
香港绿色殡葬的局限
反观港府推广绿色殡葬的方法主要有二,一是在食环署公营骨灰安置所内设置纪念花园,供孝子贤孙撒放先人骨灰;另一则是使用食环署提供的免费渡轮服务,到塔门以东、东龙洲以东及西博寮海峡以南三个指定海域撒放骨灰。虽说本港属华人文化圈,传统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故以土葬方式处理遗体才能“入土为安”,但由于本港骨灰龛位和墓地长年供不应求,近年选用绿色殡葬的数字亦有上升的趋势。
据食环署资料,当局在2017年处理的绿色殡葬宗数,占全港死亡总人数约12.9%,虽然不算是主流形式,但相较2010年的4.6%亦有显着增幅,故遗体堆肥未必难以移植至本港。殡葬乃社会礼俗,即便本港面对严重的土地短缺,短期内恐也难以改变民众观念和宗教习俗。话虽如此,既然港府有意将绿色殡葬推而广之,现阶段就遗体堆肥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和讨论,亦不失为是给予民众多一个选择的前沿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