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3%人花园葬、海葬 绿色殡葬可有更多选择?
日前政府计划于文锦渡沙岭坟场兴建骨灰龛场,首付项目料最快将于2024年建成。本港死亡人口不断增加,骨灰龛位需求殷切,长远政府不能只增建骨灰安置所,应转移更多的殡葬需求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殡葬服务。殡葬涉及不少个人及家庭因素,但现时绿色殡葬的服务选择较单一,政府应考虑推出更个人化、多元化的服务,并改善服务质素及加强监管,令绿色殡葬更符合港人需要,长远亦可鼓励市民及早作晚晴规划,减轻公营骨灰安置所的压力。
骨灰龛位平均轮候时间长达3.3年
食物及卫生局数据显示,目前8间公众骨灰安置所上一位申请人获配售骨灰龛的轮候时间最长轮候时间为109个月。政府估算,本港2037年的死亡人数将由2017年约4.5万人增至37年7.3万人,升幅达58%。而本港目前逾九成遗体均经火化处理,料未来火化宗数会由约每年4.2万宗,增至2037年的6.9万宗,升幅达61%,显示骨灰龛位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加上现时公营传统龛位的重用率低,长远将令供应更为紧张。
政府近年继续觅地增建骨灰安置所,预计至2022年将有7所骨灰安置所落成,可提供约23.2万个龛位。另外,日前政府计划于文锦渡沙岭坟场兴建骨灰龛场,估计所需费用涉及逾25亿港元,骨灰龛场面积将达8.3公顷,提供共20万个骨灰龛位及10个火化炉,首付项目料最快将于2024年建成。
绿色殡葬助持续发展 服务宜多元化、个人化
本港土地有限,不可能无限加建骨灰龛场。面对死亡人口增多,政府须发展可持续处理先人骨灰的方式,丧葬从简、绿色殡葬将是大势所趋。世界各国近年亦积极发展绿色殡葬,如美国的水底墓园、钻石葬,台湾的树葬、洒葬、海葬、花葬,以及日本的“零葬”等。现时本港的绿色殡葬主要由政府主导,只有“纪念花园撒灰”及“海上撒灰”可供选择。
“零葬”,即不要葬礼,不留骨灰,也不需墓地与祭拜,让人生的终点归于零的葬仪方式。
本港的绿色殡葬仍未成主流、发展缓慢,2016年申诉专员公署的报告已指出食卫局推行的服务成效未见显著。食卫局数字显示,过去6年处理绿色殡葬的数字,从2012年的2,814宗(占全港死亡总人数约6.4%),上升至2017年的5,932宗(13%),但其比率依然偏低。
近年政府有意扩展现有绿色殡葬服务,如觅地兴建面积更大的新纪念花园等,食环署亦在18/19年度拨款约1,540万元用于推广绿色殡葬。然而,目前绿色殡葬的类型较少,或未能切合部分本港家庭的需求,有元朗区议员曾指出,将骨灰撒在纪念花园亦予人“捞乱骨灰”的感觉,仍有很多乡村未必接受绿色殡葬。殡葬涉及个人选择、传统习惯、宗教等,政府仍需继续提升服务质素、简化申请程序,并须参考不同国家的服务,增加合法绿色殡葬的方式,提供个人支援,让大众可根据其需要作合适的选择。
其实早年政府亦有推出“树葬计划”,即将先人的骨灰撒于一个特定位置的花园草坪,再植树作纪念,惟政府于2008年悄悄取消计划,更于翌年闹出斩树风波,葵涌火葬场的纪念花园草坪遭市民投诉,当局无任何通知便将10多棵纪念树斩去,有先人骨灰连同草坪被铲走。作为以生命为本的殡葬服务,政府应为绿色殡葬作长远发展规划,避免服务中断的情况,并从家属的角度出发,尊重逝者,加强大众对绿色殡葬的信心。
殡葬的安排不止关乎配套设施的供应,更是每个市民生命教育及规划的重要部分,除了宣传及推广,政府宜助市民及早安排善终事宜,早前有立法会议员建议政府设立“三合一”生前意愿咭,鼓励市民生前决定是否采用绿色殡葬、器官捐赠和预设医疗指示,并长远将目前每年绿色殡葬占死亡人数比率增至最少30%。随着愈来愈多人选择丧葬从简,政府应完善绿色殡葬的服务,长远减轻公营骨灰安置所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