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香港人“死无葬身之地” 港府要解殡葬难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在香港,阳宅难求,阴宅一样难求。近年私营骨灰龛位价格飊升,大量非法龛场也应运而生。随著政府收紧法例,业界人士估计将会有过百家私营龛场被列作违规,多达三十万个先人骨灰恐无处安放。政府需要应付条例过渡期间的龛位短缺现象,安排地方暂存放于不获发牌的龛场的骨灰,长远要取得社区人士支持,增建公营龛场,并加强倡议多元化殡葬方式。

本港公营骨灰龛位短缺,政府7年前已提出增建近90万个公营骨灰龛位,但至今只有约2500个新建龛位落成。(资料图片)

人口日趋老化 龛位供应追不上

随著香港人口逐步老化,死亡人数正逐年上升,由1996年的约3.2万人,增至2016的约4.7万人,预计2026年达5.66万人。更多人离世,令殡葬服务需求亦与日俱增,但龛位增长却远远不及死亡人数的增长。

若说这个问题是政府无心为政,造成龛位短缺,未必正确。因为上届曾荫权政府早预见龛位不足问题严重,七年前提出“区区有龛位”政策。当时食卫局选取24幅拟建选址,可供应90万个龛位,惟时至今日,只有钻石山和长洲两处启用,设置2,540个龛位,连同位于和合石的4.4万个扩建龛位,自2012年来只有不足4.7万个新增公众龛位。即使再次配售的龛位,截至去年也有2.4万个轮候申请,先人要等待龛位,平均要等超过三年。

延伸阅读:私营龛场面临被取缔 市民︰轮公营位如中六合彩 叹做后人好辛苦

网上有人放售3人私营龛位,叫价348万元。(网上图片)

合法私营龛位难求 造就违法经营

不少后人此刻唯有为逝者选择私营龛位或者长生店,但截至今年三月底,符合地契条款同土地用途,亦无霸占官地的合法龛场(俗称“表一”),只有30个,当中的单人龛位堪称“寸金尺土”,一般售价也要二三十万元,更有可安放3名先人骨灰的龛位叫价超过三百万元,若按呎价计,阴宅售价比豪宅单位更加夸张。

合法龛位不足、价格高昂,不少孝子贤孙只能退而求其次,光顾违规经营的非法龛场(俗称“表二”)。目前已知的非法龛场数目有123个,其中79个的地契和短期租约不容许作骨灰龛用途,其他问题包括僭建、霸占官地、不合乎规划用途等,媒体不时揭发有龛场误导顾客为合法经营,甚至出现在营办者中途结业,遗属无法取回金钱及先人骨灰等。

延伸阅读:私营龛位网上最贵开价348万够买楼 代理:总有人有钱买靓位

现时面临的更大风险,是这些非法龛场极可能被政府取缔,内里数以十万计的先人骨灰或被“逼迁”。因为政府在2014年提出《私营骨灰安置所条例草案》,并于本月12日在立法会恢复二读辩论。立法目的是以发牌制度规管私营骨灰安置所的营运,加强保障消费者。政府于条例刊宪后六个月内成立发牌委员会。于草案公布前(即2014年6月18日)已营运并已存有骨灰的骨灰安置所,必须在发牌委员会成立后的三个月内提出申请。

香港骨灰龛供不应求,有先人死后,其骨灰也只能作临时存放,死也不得其所。(张建邦摄/美联社/香港摄影记者协会)

立法规管应当 缓减过渡期阵痛

当然,立法规管龛场,整顿非法龛场的经营乱象,是正确方向,但政府需要考虑过渡期间安排。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处理现时存放在非法龛场的数十万个先人骨灰,当骨灰安置所不获发牌,营办者会否妥善处置安放在其内的骨灰?食环署能否检控违规者?食环署称未来两年辖下可供暂存的骨灰瓮约6.5万个,并会加强推广多元化殡葬服务和运用火葬场暂存设施。署方需要密切监察供应是否足够。

其次要考虑的是,过渡期间龛位价格的波动问题。由条例草案通过起计,在发牌委员会处理有关牌照申请期间,所有尚未获发牌照的骨灰安置所均禁止出售或出租龛位。新龛位供应将会有一段时期缩减,合法龛位价格很大可能持续高企。市民固然要衡量应否在此刻购买,但政府亦应设法挪腾更多龛位供应,或临时的安放设施,助有需要的市民暂时觅得安放先人骨灰的场所,以应对市场的一时波动。

延伸阅读:全港8成私营骨灰龛场涉违规命运难料 一图看清涉违规龛场位置

拟建的沙田石门骨灰安置所,设计务求与邻近环境融合。图为初步设计概念。(来源:食物及卫生局)

完善设计与配套 减建设龛场阻力

要增加合法的公、私营龛位供应,政府固然责无旁贷。但在香港,觅地兴建龛场这里不受欢迎设施,一定会受选址附近居民的阻力。市区固然人烟稠密,即使离开市区,居住空间不见宽敞,谁也希望居所附近景观开扬一点,何况不少人仍然忌讳死亡,而骨灰龛场一向给人阴森恐怖之感,在春秋二祭更有大量人流穿梭,燃烧香烛冥镪和灰烬也影响呼吸、孝子贤孙带备大量食品祭祀先人也容易造成卫生问题。不少当区居民反对居所附近设置龛场,可以理解,当区区议员也难违背民意而行,令政府部门觅地建龛场更举步维艰。

拜祭象征慎终追远,此传统值得珍惜。无奈城市空间有限,当局应从设计和配套著手,兴建融入社区环境的骨灰安置所。在设计方面,过去不少墓葬设施或龛场,建筑都相当刻板,以多层高楼堆放一个又一个的先人墓碑,予人阴森之感,但现代化的龛场设计,应可与当区环境融为一体,如沙田区议会去年五月通过在石门兴建骨灰龛场,设计采用了大量绿化元素,更设有公园可供社区人士使用,大大减低地区人士的反感。至于日本,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设计的“滝野灵园”,建筑风格庄严而优雅,更成为一个旅游景点。

移风易俗需时 政府要提供诱因

而配套方面,地区人士对设置龛场的顾虑,主要是交通与环境问题。当局应该仔细研究拟设龛场地区的交通动线,确保前往拜祭的人士、特别是春秋二祭期间,扫墓人潮对该区居民的影响减至最低;且现代化的龛场,亦应考虑对燃烧冥镪或以食品祭奠设有较严格的限制,促孝子贤孙以花束等拜祭先人,以减化宝或弃置食物祭品对附近环境的影响。

曾几何时,不少香港人也坚持土葬。政府自70年代开始逐步以火葬代替,后来愈来愈多人接受。近年祭祀物品也愈见简单,足以证明港人愿意改变殡葬习俗,但移风易俗始终需要时间。在这段过程之中,政府应该尽量提供改变的诱因,除立法杜绝违规龛场、加强巡查,保障家属在购买私营龛位时的权益,同时亦应从公营龛场的设计、配套入手,以至加强推广海上撒灰等,为香港人解决身故后的“土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