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回归理性值庆幸 合理诉求应正视
周五(7日)医管局员工阵线(下简称“阵线”)召开大会决定是否罢工,按工会宣布共有7,000名会员投票,有4,000人(57%)反对延续罢工。“阵线”于是宣布搁置罢工,持续5日的医护罢工得以暂告一段落。无论是不认同罢工方向,还是认为罢工无法解决医护所面对的问题,社会都衷心感谢那些愿意放下激进手段、回归理性讨论的医护员工。
疫情来得很急,而政府防疫对策又手足无措,加上本来公院工作压力早已超负荷,我们很理解和同情前线医护对疫情在港爆发感到忧虑和承受巨大压力。今次罢工所提出的一些要求,例如落实有充足口罩和改善医护的装备都是医护界所担心的问题,并非无理。然而,发动罢工并非解决这些问题的好方法。要争取改善医护工作环境和防疫资源,应该先坦诚公布要求,并与医管局商讨,而不是以牺牲病人利益的方式抗争。
更甚者,发动罢工的“阵线”将“全面封关”与这些诉求绑定一起,甚至一再煽动情绪与恐慌来合理化其激进主张。要知道,“阵线”于未罢工时提出“全面封关”已未有交代清晰,也没有提出有足够科学支持的理据,到政府全面收紧出入境管制后,他们仍无视专家的理性意见,反而威胁要延长罢工,更一度冲入医管局大楼。更令人感到疑惑的是,“阵线”主席余慧明最终宣布不延长罢工时,呼吁会员不忘初衷,继续投入社会运动。这是否表代公会承认罢工就是一场政治运动,而非当初所言的防疫呢?任何人当然都可以投身社会运动,但如果在疫情期间以病人利益作政治要胁,那就难免令人质疑是趁火打劫了。
所幸的是,多数参与罢工的医护终于还是回归理性,投票中止了罢工,相信社会亦会谅解,毕竟现时最关键的还是齐心抗疫。不过政府亦应切记,罢工休止并不代表问题解决,医护的不满和担忧仍然存在。所以,解铃还须系铃人,政府必须反思处理疫情的手法,以及何以会引起这一系列的混乱。无论是医护装备、口罩、人手和隔离措施等等,政府必须全面检视,确保医护可获充足抗疫弹药。与此同时,政府必须切实检讨公共卫生体系的问题并着手改革,向医护及社会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