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绿色旅游 不能只靠100元津贴
政府周一( 12月23日)宣布,于明年1月1日起推行为期六个月的绿色生活本地旅游鼓励计划,支援本地旅游行业以及推广绿色生活方式。
我们曾经指出,反修例风波虽然给香港旅游业带来寒冬,但亦是其转型契机,摆脱消费甚至走水货主导的旅游业模式。从这个角度看,香港既有世界级的自然风景,绿色旅游的理念正确。然而,向旅行社以每名游客资助100元的做法,就能带动香港本地的绿色旅游的发展吗?
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邱腾华指出,持牌旅行社每接待一名本地旅客前往政府指定的绿色景点,如地质公园、郊野公园、天然岛屿、环保园及各环保设等,便可获得100元资助。其中,为了振兴本地就业与经济,以及推广绿色生活,政府更添加了一些限制条件,包括必须聘请本地领队、导游,有交通及食肆安排,以及遵守环保守则,例如膳食方面不能提供濒危物种的动植物、避免派发即弃塑胶用品、鼓励参加者自备水樽和饮用水,以及活动后“自己垃圾,自己带走”。
何谓绿色旅游?
麦里浩径、地质公园等是世界级自然景点,然而绿色旅游不仅是到绿色的自然中去,更包括了绿色地旅游方式与教育,以保护环境及生态平衡为前提,让人远离喧嚣与污染,亲近大自然。广为采用的1991年生态旅游学会定义,便如此说:“生态旅游是一种具有环境责任感的旅游方式,对文化、教育以及旅游再省思之特色,保育自然环境与延续当地住民福祉为发展生态旅游的最终目标。”要做到这些,香港政府是否能仅凭100元计划就可以?
本质上,100元计划只为经济杠杆,很大机会只能增加人数到郊野中去,而无法引领环保的旅行模式和推广绿色教育。正如有举办本地绿色深度游的环保团体就质疑,政府仅资助100元,只会“泵大旅客人数”,促成廉价一日游的增加,重现2003年“人多到踩冧郊野公园”的场景。
如何推广绿色旅游?
要摆脱徒添人数的习惯,真正帮助香港旅游业转型,推广绿色旅游,我们可以参考外地例子。例如台湾东北角暨宜兰海岸国家风景区,曾获2014年WTTC明日旅业目的地大奖及入选“2016全球百大绿色旅游地选拔”,是相当成功的经验。
为了推广绿色旅游模式,当地政府推出“台湾好行——黄金福隆线”,结合铁路、巴士及单车等交通工具,提供交通接驳游客,以方便游客使用公共交通而减少开车旅游。另外,当局亦营造单车定点旅游风气,及完成单车专用道规划及建设,提供舒适与安全的旅游环境。
在旅客行为方面,台湾政府通过软硬兼施,督促游客遵循及习惯绿色旅游模式。例如当局制定“发展观光条例”,民众若破坏自然资源,可罚款多达500万新台币。同时又设有编制驻卫警察队,巡查自然景区,对违规案件采“劝导为主、 取缔为辅”执行方式。
反观香港政府提供100元津贴,以经济利诱旅行社推动自然旅游,但没有足够的规管,或会因为人多而令景区受破坏。再者,其资助只集中向旅行社提供,似是辅助旅行社经营环境,多于推广本地深度游。事实上,许多人根本不经旅行社本地游。对于这些为数不少的市民,政府如何设法吸引他们到自然景区?
除了便利交通及规管外,本地人也应该培养环保旅游的意识。再以台湾为例,宜兰海岸风景区开设永续发展培训课程,结合景区推广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风景区管理处不时举办说明会或公听会,加强公民对绿色旅行的认识。与此相较,香港政府除了资助旅行社生意外,在推广绿色旅游方面,似乎更是乏善可陈。
全球百大绿色旅游地奖项选拔活动的评选标准有五个指标:自然与景观、环境与气候、文化与传统、住民与接待、旅游地的永续管理,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五项“旅游地的永续管理”。对比之下,香港的绿色旅游仅停留在吸引人到郊野去的阶段,100元的旅行社津贴未足以推广绿色旅行模式及环保意识。若只停留在这个层次,去郊野旅客多了的弊端也会随之而来,反倒对环境造成破坏,得不偿失。
香港的郊野环境不少为世界级,本应对本地人及外地游客均有吸引力。过去多年未能恰当推广,是社会的损失和浪费。这次反修例风波打击旅游业界生意,是危亦为机。对于旅游业以至香港特色的未来发展,政府应该反思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