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会非政治补偿 公职须唯才是用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区议会选举“大翻盘”,建制阵营大败,有传特首林郑月娥即将与将卸任及落选的建制区议员会面,并有意藉委任公职,慰劳他们的付出。虽然政府发声明澄清,特首没有表示以公职补偿落选的建制区议员,但社会不清楚政府委任公职的准则,自然担心会作政治补偿。
政府委员会及法定机构的公职原意邀请具专业知识,或在某范畴上有特定资历者出任,利用他们的背景协助处理公共事务。政府如能任人唯才,自然无可指摘。但任命一旦只为酬庸,甚至向落选区议员赔罪,便是政治伦理及咨询制度的崩坏。

落选区议员逾百,部分具地区服务经验,政府如能唯材是用,不失为人材库。政府如按公职空缺的要求,邀请能相关公务作出贡献者出任,合情合理。但社会担心特首林郑月娥自觉须对建制派区选失利负责,以公职补偿败选议员,即与用人唯亲无别。

林郑月娥周二(12月10日)并无证实或否认有关委任落选者担任公职的说法,只表示:“不会因为有一些长期在香港很努力工作的政党没有了一个身分,而我们便与他们如陌路人般;对于他们关心的政府政策或地区事务、对于他们代表相当多市民反映的地区问题或政策的意见,我和我的同事亦会继续聆听,以及如果是适当的时候,我们亦会跟进。”此说法含糊,令传闻未止,政府至翌日下午发声明澄清,特首没有向记者表示“会为落选建制区议员提供高薪及补贴以出任公职”。

会有更多“刘江华们”吗?

对不少市民来说,区选结果已充分显示民意所向,认为政府无理由为落选者安排公职,担心“刘江华事件”会再度重演——民建联刘江华于2012年9月落选立法会议员后三个月,获政府任命为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副局长。加上目前政治气氛浓厚,不少“黄丝”选民投票,正是为了“驱逐”建制议员,对建制派作政治酬庸自然挑动他们情绪。即使对落选建制区议员来说,政府提案似乎一样不见讨好,落选者如民建联林琳狠批“安慰奖”实为“侮辱”,工联会陆颂雄亦认为议席无法以公职替代。

政府公职多而广,政府委员会、局、专责小组、咨询小组等多以百计,当中委任制的非官守成员职位更可以万计。各公职之职能、权力、薪酬等均有不同,公职既可位高权重,但不少职责其实相对“轻松”,如自订车辆登记号码审核委员会,其成员可多达百人,每年开会仅为12次,职责之轻可谓“鸡助”。由于个人可担任多项公职,若然社会未见具体准则,便令人担心有沦为政治酬庸的可能。

目前大部分咨询及法定组织成员由行政长官直接任命,社会难免关注其标准,另外部分由有关机构或专业团体提名、推荐、委任或经选举产生。政府强调委任咨询及法定组织非官方成员的原则是用人唯才,并会考虑“有关人士的才干、专长、经验、诚信和参与服务社会的热诚,并充分兼顾有关咨询及法定组织的职能和工作性质,以及出任有关法定组织成员的法定要求”。

区议会选举建制派失去大部分议席,主席李慧琼率领民建联向市民致歉。(资料图片/罗君豪摄)

须避免政治酬庸之观感

观乎目前政府委员会成员的任命,被委任者的背景及资历仍是重要。诸如自由党立法会议员钟国斌及易志明,正因他们于纺织及制衣界与运输界的出身及成就,获委任如服装业行业培训咨询委员会及机管局等的公职,希望藉其专业知识协助处理相关公务。另外,在部分委员会、小组中,政府亦会委任非业界或非直接与其范畴有关的社会贤达,希望藉其各自专业提供意见。例如新成立的旅监局正有15名非业界成员,分别就法律、会计、金融、教育、消费者事务和一般行政知识等提供意见 。

然而,部分公职委任机制始终不甚透明,而且公职亦会让获委任者得到更多经验,容易令人才任用形成封闭循环,政府宜考虑将有关准则及过程向公众公开,消除公众疑虑。政治补偿的传闻能够甚嚣尘上,亦抑射出委任准则不够透明。

应藉候任区议员掌握民意

从现实角度看,建制派大败区选,连民建联也要为落选候选人筹措资金,继续地区工作,若然政府委任多名建制派落选者出任公职,社会自然质疑为政治补偿。这种观感即便未必完全反映事实,但已令咨询制度及委员会的公信力打折扣,百害无利。政府既应该唯才是用,不能用人唯亲,亦要具体交代委任原则,令社会相信公职不会沦为政治酬庸。特首林郑月娥更应该直视选举结果,积极与当选议员沟通,量度民意脉膊以改善施政。

林郑月娥认为,建制派区选大败因市民反对政府,自觉有负于建制派。此话纵非全错,但也不可忽视建制派甘作附庸,多年来对港府唯命是从,未有尽其代议士监督政府施政。加上部分建制区议员长年尸位素餐,选民对建制政党感到愤怒不无道理,建制派对其败选实有根本责任。即使是民建联元老曾钰成也指出,落败非坏事,可令建制派反思今后如何赢取选民的心。正如“01观点”曾指出,建制派须反躬其身,挺起腰板及摆脱附庸心态,凭实力重拾市民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