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成弃置塑胶为胶袋 单靠征费非出路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购物用胶袋、吃饭掉饭盒,塑胶产品为现代人带来的一时方便,却要下一代人“找数”。近年社会开始注视塑胶对生态环境的祸害,各界尝试推广“走塑”。环境局局长黄锦星周三(13日)披露,港人每月平均弃置24,120公吨胶袋,占每月平均塑胶弃置量逾37%,本港胶袋、胶樽、胶餐具的弃置量依然庞大,“走塑”刻不容缓。

5毫子跑输通涨

胶袋征费自2009年7月7日推行起计,十年来胶袋弃置量反复徘徊,暂时最新的2017年数字未见明显减少,近年甚至有重回征费前水平的趋势。

2009年至2015年期间的首阶段征费,主要涵盖3,000多个大型连锁超级市场、便利店及健康护理和化妆品店的零售点,起初虽略有成效,但胶袋弃置量仍由计划实施一年后的44.4亿个反复上升至2014年的52.4亿个。第二阶段胶袋征费自2015年开始,收费范围包括整个零售业界,同年胶袋弃置量急跌至39.3亿个,但随后又逐渐回升到接近计划开始前水平,2017年弃置了44.2亿个塑胶购物袋。

胶袋收费多年未检讨,政策成效每况愈下。随物价通涨,现行收费难以吸引市民“为5毫子折腰”放弃一时方便。有见环境局即将检讨袋收费计划,当局首先应提高征费,加强消费者使用环保袋的诱因。爱尔兰在2003年推行胶袋税后,胶袋使用量同样回升,但他们在2007年将胶袋征费由0.15 欧元上调至0.22欧元,加价达46%以维持政策效果。

塑胶购物袋收费计划实施约10年,当局指明年会进行检讨。(资料图片/吴钟坤摄)

商户乱派须遏止

其次,目前因食物卫生理由而使用的胶袋可豁免收费,但豁免范围模糊,当局应研究收紧胶袋征费豁免范围。肉类、鱼类等食物就卫生考虑,使用胶袋应获豁免。但环保团体“绿惜地球”环境倡议总监朱汉强指出,部分冷冻食品使用胶袋并非必须,例如可乐等罐装饮品,胶袋无法阻止渗水,市民以环保袋代替也不构成卫生问题。

另外,本港零售商户众多,环保署难以逐一执法。环保署2015年时针对胶袋征费曾巡查逾43,000次,但2018年时已大幅减少至21,000次左右。而且,自第二阶段胶袋征费后,平口胶袋需要收费,但实际执行未如理想。今年10月环保团体“绿领行动”到20间超市统计平口袋派发数量,发现达27.1%属违例派发,不少商户让市民免费取走平口胶袋,或以平口袋放入包装饼干或室温饮品等不获豁免商品。

推行胶袋征费,执法与教育应双管齐下。当局一方面须从执法入手,加强突击抽查,遏止商户违例派发胶袋;另一方面,当局也应考虑到商户运作情况,确保前线收银员工熟悉胶袋征费规例。环保局再次修订胶袋征费同时,应促请商户向前线收银员说明新订规例,以及征费范围,确保新例能够切实执行。

政府应为市民提供第三选择,推动商户向市民借出环保袋。(Getty Images)

政府工作不止“加价”

另外,香港行街购物非常方便,消费经常流于即兴,消费者难以每时每刻带备环保袋,市民少会因为小额金钱放弃心头好,变相令胶袋征费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在“征费”与“自备购物袋”以外,政府应为市民提供第三选择,推动商户向市民借出环保袋。

为配合市民消费行为,政府可仿傚台湾早前推出的“袋动台中”计划,推动二手袋循环回收,由不同超级市场、便利店回收市民家中清洁的纸袋、不织布袋及环保袋,供市民购物后借用。也可参考新竹市配合企业,让市民付出按金借走购物袋的做法,便利市民也保护环境。

塑胶产品一经制造已对环境造成伤害,最根本做法始终是从源头减废。“一两蚊”的胶袋征费或能短时间遏止消耗,但破坏既成难以弥补。十年不变的胶袋征费既有必要检讨,在征费以外,政府亦应为消费者提供替代方案,以改变消费者固有习惯作长远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