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四中】2047怎么办? 中央给了一个答案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上月底,中共于北京举行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下简称“四中全会”),主题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0月31日发表了四中全会的公报,列出十三项要“坚持与完善”的重要制度,包括“‘一国两制’制度体系”。在这份逾五千字的公报中,具体直接与香港相关的只有这一段,但当中传递了不少对香港未来至关紧要的讯息,尤其是当香港社会不少人正为“一国两制”何去何从感到忐忑不安之际,中央表明不会放弃这项“伟大创举”,打破了坊间对于“2047”的迷思。

当初设立“一国两制”与起草《基本法》之时,陆港关系尚有多处未清晰的地方,不少人都难以想像“一国两制”将来到底要如何实行,因而感到徬徨无助。邓小平于是提出了“五十年不变”。某程度而言,“五十年”是向当时大部分港人保证,至少在他们的生活方式在他们有生之年的大部分时间都不会有所改变。

不过,当年安抚人心的概念,在回归二十二年后的今天,对将来还有很长一段路的年轻一代而言,却由安抚变成了不安。毋庸讳言,这种不安源自两地价值观差异,中央与特区政府又长年忽视这种差异造成的隔阂。随着2047年渐渐临近,有一些人开始想像中共可能会收回“一国两制”。对20岁出头的年轻一代而言,2047年到来时,他们是50岁左右的中年,假如香港社会制度届时发生剧变,对他们的影响尤大。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现场。(新华社)

“2047”的讨论近年甚嚣尘上,反映了一代人心理的焦虑。不过,如果我们正确理解“一国两制”和中央政策,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这种担心只是“自己吓自己”的成分居多。从来没有人断言“五十年”是条死线,所谓“五十年不变”,也不代表过了五十年后就一定会变。当然,要消除焦虑,既需要港人自身调整心态,积极而全面地认识“一国两制”,也需要中央给出明确“说法”。四中全会公报无疑为此再打下了一支强心针。

公报指出,“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党领导人民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单从这段描述已可清晰看出,“一国两制”是一项长期国策,试想想,既然这是一项“重要制度”和“伟大创举”,怎么会到2047年就戛然而止?作为一套制度体系,“坚持和完善”的目的不就是使其持续有效运作,行稳致远吗?

更何况“一国两制”还承载着推进两岸统一的使命。中央不单将“一国两制”视为治理香港与澳门的制度依归,也视之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今年初,国家主席习近平首度提出探索“一国两制”台湾方案,表明制度不同不是统一的障碍,也不是分裂的借口。可以预见,“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内涵与香港实施的“一国两制”不会完全一样,但如果将来成事,也必然需要长期实践,届时却收回对香港的“一国两制”,于逻辑与现实上也说不通。

在四中全会的新闻发布会中,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兼港澳基本法委员会主任沈春耀回应记者就有关中央对香港问题如何处理的提问时,开宗明义说要“按照‘一国两制’原则治理好香港”。可以说,四中全会公报不仅透露中央不视2047年为问题,甚至是明确指出届时不会放弃“一国两制”,对香港实施“一国一制”。

不可否认,要消除弥漫于香港社会的“2047”忧思,并不容易,中央与港人都需要作更多努力。就香港自身而言,应该问的不是“中央会否收回‘一国两制’”,而是“如何顺利令‘一国两制’跨过2047年”。我们也必须明白,坚持“一国两制”并非指一成不变。回归二十二年来,香港社会几历波折,说明“一国两制”在运行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言下之下是要透过一系列制度化举措,使“一国两制”有效运行。明确的制度设计肯定有助于消除迷思,香港社会与其抱着杞人忧天的消极心态应对,何不积极参与这个过程,争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