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选前瞻】昙花一现的湾仔区政新风 留给后来者的启示
湾仔区议会为全港18个区议会中最小的一个,议席仅13个,虽然民选议席比只得10席的离岛区议会多,但离岛区尚有8个乡事委员会之当然议席,总计18个议席依然高过湾仔区。为了平衡各区区议会议席比例,政府于上届拨出东区区议会中的维园及天后两区入湾仔区,不过比毗邻东区区议会的35席,湾仔区议席仍然少一半有多。然而此小小的区议会,昔日却曾是社区治理改革之试验场,对于今天的地区政治人以及后来者,或许可带来一点启示。
芸芸18区之中,以湾仔区最为独特。由于地处旧区,区内单幢式建筑较多,于上届区内有励德邨天后选区未拨入湾仔区之前,区内连一条公共屋邨都没有。由于独特之房屋形式,各大政党亦难以单凭其强大资源及组织能力,打入这些一个一个的小社区,此亦造就了以当区独立议员为主。本届选举有29名候选人争夺13个议席,几乎绝大部份皆为无党派的独立参选人,只有共七名候选人有政党联系,其中建制派有现任四名民建联及一名自由党议员,民主派则有挑战维园选区现任民建联议员周洁冰的维多利亚社区协会成员李永财,以及2047香港监察的陈咏霞挑战跑马地现任独立建制派议员兼区议会主席吴锦津之子吴泽森。
黄英琦年代的进取有为
湾仔区议会最为人称颂之历史,必然为2004至2007年之第二届任期。2003年因反对《基本法》23条所掀起之七一浪潮,令民主派在多个区议会中取得过半议席。何秀兰组织的公民起动派出的“素人”于湾仔区亦大有斩获,协助民主派于湾仔共取得七席,建制派兵败如山倒输剩四席,只能靠三个委任议席跟民主派维持均势。民主派把前自由党成员、建制阵营中较亲民主派的黄英琦捧上区议会主席一职,短暂维持了民主派执掌湾仔的四年。
2004至2007年,适逢政府的市区重建计划进行得如火如荼,区内众多旧楼遭迁拆,当中尤以利东街项目一事掀起民间保育运动。湾仔区议会选择跟居民站在同一阵线,成为政府及市建局的“拦路虎”,特意委托顾问做社会影响评估研究,又于利东街举办公开的街头论坛等,让街坊就其想法和需要畅所欲言,实践公民参与。区议会事后制成一份市区重建策略立场书,当中反映当区的经济特色和历史文化,迫使政府检讨市区重建策略。
湾仔区议会将本来用作举办蛇斋饼粽以及嘉年华的拨款与资源,用作出版区报、社区研究之上,大大扩阔了时人及后人对区议员划巴士线、建避雨亭、延长红绿灯两秒、蛇斋饼粽的“街坊保长”角色的想像。上届区选前朱凯廸于《明报》撰写〈转攻区议会在地方“执政”〉一文,提出“市政蓝图”概念,呼吁民主派发挥政治想像力,将区议会当成有实权的市议会,并发挥“执政”思维,筹划该区于房屋、医疗、教育、文化、经济、环境等诸多范畴的发展方向,亦可激发一连串有关地方治理的辩论。对于各区候选人,此等社区治理改革之倡议实在值得重视。
区议会应牵头社区治理
当年的湾仔区议会在区政思维及实践上,确实可为一个有愿景、有蓝图、有行动的区议会提供一点雏型及想像,然而在四年之后便戞然而止,建制派于各区全面反扑,何秀兰的公民起动全军覆没。当年竞逐修顿选区连任失败之公民起动成员金佩玮归咎于北京全面发功,令区议会选举形势大变。2003年后北京对港政策骤变,中联办在港编制急速扩张,建制派也积极以蛇斋饼粽的银弹政策,开拓社区网络及建立组织票。民主派于2007年及2011年两度大败,地方影响力不断萎缩。
在建制控制之下的湾仔区议会决策亦为人诟病。如区内斥资约1.3亿的湾仔摩顿台社区活动中心曾被立法会工务小组多次否决,却又“无限复活”,惹来坊间争议。该会堂确实有望解决湾仔社区设施不足之问题,但其取代的两个室外排球场,为港岛区仅余的四个之一。而且摩顿台社区活动中心空间过小,经政府修订后虽令礼堂舞台空间增加一倍,却变相缩减观众席数目,无法解决礼堂很可能出现之挤迫问题。加上原有之室外排球场对公众开放,但当区区议员杨雪盈指出,会堂却只限团体申请租用,室外排球场的重置计划亦不了了之,至今未有定案。政府及区议会的社区会堂计划,亦未如当年黄英琦下的湾仔区议会一般,与民共议,实践公民参与,争议不休。
如今在13席湾仔区议会中,民主派议员仅有两人,分别为今届不再角逐连任的轩尼诗选区郑其建,以及上届在大坑取得一席、代表伞后组织“湾仔好日志”的“素人”杨雪盈。本届杨雪盈连同九名“素人”组成“湾仔起步”分袭十个议席,为民主派两届以来再度挑战该区全数议席。面对比当年七一浪潮更澎湃的反修例浪潮,民主派能否再度变天,再现当年区政新风的未竟之志?至于长年被批评只懂蛇斋饼粽、当街坊保长的建制政党,在社区规划上有否更远大的目光和想像,丰富社区治理的内容,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
【注】杨雪盈同区候选人为前新民党成员廖添诚;陈咏霞、吴泽森同区候选人尚有无党派张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