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浪潮未止 泛民真的看不到吗?
香港又经历了一个暴力的周日。事前未获警方发出不反对通知书的九龙大游行,不出所料演变成暴力冲突:有示威者向尖沙咀和深水埗警署投掷汽油弹,亦有人在防暴警察设立防线期间,从天桥向身处桥下的警员投掷燃烧弹,更不用说小米专门店、北京同仁堂等中资商店惨遭破坏。我们从不讳言,政府无视民意是政治冲突的根源,而警察执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亦有全盘检视的必要。但与此同时,我们亦要抚心自问,“和理非”市民和一众泛政客,是否不断向暴力示威者发出错误讯息,令他们继续有恃无恐,以至在错误的道路上愈走愈远?
反修例示威持续四个半月,许多市民或者早已“习惯”了暴力,但这其实才是最令人悲哀的地方。就在周日中午,警方根据线报于大埔截查可疑车辆时,在一辆的士及七人车内搜获大批武器,包括42支怀疑汽油弹、两支火枪、16罐油漆、5支松节水、大量口罩、胶手套等。按照合理推测,这批“装备”应会用作“抗争物资”。若非事先被警方破获,周日示威场面可能比电视机展现的更暴力、更血腥。
社会混乱令人忧心
还记得林郑月娥上周三尝试在立法会宣读《施政报告》时,泛民议员在会议厅高呼“林郑下台、追究警暴”,导致林郑被迫改以录像方式宣读。泛民觉得“警暴”必须追究,但根据同样逻辑,愈演愈烈的暴力行为难道不应被追究、甚至被谴责吗?令人心寒的是,我们完全看不到泛民与暴力划清界线,舆论也没有对警察在示威前破获大量“抗争物资”而额手称庆。究竟,是否要等到有警察或者示威者死亡,我们才明白要制止暴力?
必须指出,示威发展至今,受影响人士其实早已不限于警员和示威者本身,许多无辜市民事实上亦受到波及。周一(21)凌晨,何文田有两架巴士相撞,酿成十多人受伤。涉事104路线九巴由于游行而被迫改道,在凌晨驶至何文田亚皆老街及公主道交界时,在交通灯号失灵下,遭一架空载九巴拦腰撞上。有报道指,失灵的交通灯不排除早前被示威者破坏。
这宗交通意外的细节,当然有待调查,但连月示威对民生造成巨大干扰,包括导致许多商店无法正常营业,却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各界除了呼吁政府必须尽快成立独立调查委会,借以回应示威诉求,是否也要设法壮大温和声音,从而为平息暴力抗争、为“揽炒”思潮退场创造条件?
从政者不能任由年轻人牺牲
平情而论,作为“和理非”代表的泛民不是这场运动的领导者,因此无法主导运动进程,但这并不代表泛民不能发挥积极作用。具体而言,他们不应默许破坏行为,变相为暴力示威者撑腰。可惜的是,我们看到的却是一种景象。例如民主党元老单仲偕早前声称,自己已用尽温和方式争取民主,所以今时今日年轻人用“自己的方法”,看不到理由阻止他们。请问这是负责任的政治人物应该说的话吗?单仲偕发表这番言论,等同承认自己“太废”、“不敢勇武”,其潜台词就是“既然年轻人愿意冲,就让他们冲吧!”这不是默许暴力,又是什么?
中文大学最近的民调显示,市民对暴力示威的同情有所增加,这或许会令泛民政客不敢与暴力割席,避免影响下月底的区议会选举。《香港01》从不希望“同情暴力”成为主流,因为暴力本身根本不应为文明社会所接受。谁会相信,任由暴力横行,就可以把我们称为“家”的香港,带到一个更好的明天?而对泛民来说,如果他们短视地默许暴力,那只会失去过往一直拥有的“和理非”道德光环,值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