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人参选、“自动当选”不再 今届区选反映了甚么?
区议会选举提名期周四(17日)结束,今届全部452个选区共有1098人报名参选,除非有人被“DQ”(取消资格),否则今届区议会将不再有“自动当选”。而纵观所有选区,有23个选区有4人竞争,8个选区有5人竞争,竞选激烈。数字反映出虽然目前反修例风波仍未平息,街头冲突仍常见,但选民仍然希望回归常规政治选举之中,用手上选票“决一胜负”。
选民终于有选择
早前多名区议会参选人被选举主任问及政治立场,要求解释“光复香港,时代革命”等句子意思,“DQ”疑云尚存,部分参选人资格仍未获确定。例如今年南区海怡西选区参选人黄之锋便须回复选举主任提问,提名期结束时仍未得到答复是否获得参选资格。
不过,假设全数参选人“入闸”,今届区议会将出现罕有情况,即所有议席均需投票产生,过去选区“自动当选”的选民终于有机会表态。2015年区议会选举431个议席中,68席在毫无竞争下自动当选,大部分由建制派夺得,占议席总数约16%。今年参选人数比过去急升,自动当选的“美梦”终要睡醒。
过往之所以有不少建制派自动当选,部分原因乃区议会被视为作用不大,令市民参选意欲有限。但其实正如“01观点”多次指出,区议会对民生工作有一定角色。社会不能够一边批评区议会沦为“白象制造机”,出现如鲗鱼涌价值30万“不能避雨避雨亭”、元朗17亿“540米天桥”等,但另一边却嫌其如鸡肋,不竞争区议会选举。不但民生无小事,区议会亦涉及社区治理,绝对值得我们重视。
区议会不应被视为“鸡肋”
是次区议会提名及选举期,正际反修例风波,甚至连社会冲突亦尚未平息。多个选区竞争激烈,甚至可能不再有“自动当选”之况,不少参选人显然冲着支持政府的建制派而来。香港民意研究计划早前公布,特首林郑月娥民望再突破下限仅得22.3分,8成市民反对林郑月娥继续出任特首。眼看政府民望随节节下跌,而区议会选举临近,一众建制派议员首当其冲。
民建联主席李慧琼面对“长毛”梁国雄挑战;民建联副主席周浩鼎,同区面对刘永贤、王进洋和黎永安三人竞争。区议会选举遇上反修例风波,2015年建制派在区议会夺得的七成议席,看来将备受挑战。不论如何,让政治光谱不同阵营的参选人在选举中分高下,也是对香港为好事。毕竟在民主制度下,我们相信选民的智慧,并以选举制度来协商政治安排。
取消区选代价沉重
区议会参选人数急升,一方面反映港人对建制、政府怨气深重,但一方面也反映港人依然对体制存有信心,市民希望透过选举以投票表态。过去政府多次取消议员及参选人资格,被质疑无理剥夺、取消港人政治参与权利,举措已令部分市民对选举失去信任。今次区选若选举主任再未能谨慎行事,在无充分理由下取消议员资格,容易将不满的市民踢出体制,激化极端情绪。香港正值风雨交加之时,这绝非社会乐见。
政府民望已经见底,若贸然有极具争议之做法,例如推迟甚或取消选举,将令局势难料。的确,根据《区议会条例》第38条,如特首认为选举相当可能受“骚乱、公开暴力或任何危害公众健康或安全的事故妨碍、干扰、破坏或严重影响”,实有权指示押后选举。而政府既开《紧急法》先例,甚至有权取消区选。但推迟或取消选举均事关重大,只会让原本相信制度的市民无法再透过制度表态,迫逼市民循“制度以外”走向抗争。不论是法理依据及社会形势,特首林郑月娥都必须全盘考虑,不能轻举妄动。
香港政府当务之急是重建市民信心,包括设法让区议会选举如期顺利进行,让市民相信选举能达致公平公正。此举既可保障市民基本投票权利,亦能让社会重新信任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