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郑踏出正确一步 全面改革不容拖延
特首林郑月娥宣布正式撤回《逃犯条例》修订草案,可谓踏出正确一步。众所周知,修例工作早已停止,“撤回”只具象征意义,未必能全面平息民怨。此举真正意义在于,林郑展示其愿意放下身段,有诚意收拾残局。就此,林郑必须明白时间不等人,应雷厉风行展开社会改革化解深层次结构矛盾,并果断改组管治团队以配合这项重要任务。与此同时,她亦需要更积极推动社会和解,包括回应主流共识,尽快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全面调查修例风波前因后果,使社会各方放下心防,重新上路。
林郑月娥周三(9月4日)接见政界后发表电视讲话,就民间五项诉求逐点回应,并宣布四项行动,分别为:保安局局长在立法会复会后按议事规则动议撤回条例草案;委任前高官余黎青萍及资深大律师林定国加入监警会;本月起与司局长落区聆听民意;邀请社会领袖、专家及学者研究社会深层次问题。
撤回修例为和解创造空间
林郑向来被批评为没有回应市民诉求,是次逐点、正面回应,最少展示其姿态上的改变。就其第一点、即“撤回”草案而言,无疑反映其她诚意打破僵局。当然,“暂缓”与“撤回”只为字眼之别,但过去两个多月,示威者的其中一个诉求乃政府须宣布“撤回”修例,林郑此前宁用“寿终正寝”等字眼也不肯顺从,予人互摆姿态甚至斗气之感。如今,林郑终于正式宣布“撤回”修例,让人看见其有善意解决分歧。根据政府消息,林郑在上周五提出正式撤回修例以求缓和局势, 翌日全港多地再现激烈冲突,她为免令示威者感到激进手段有用,故按下不表,直至观察周一及周二民间发起的罢课、罢工行动后,评估民情有所缓和,遂敲定宣布撤回修例,制造契机收拾残局。
《香港01》一向强调广大的“和理非”必须挺直腰杆,以合法有序的方式争取诉求,创造空间阻止社会在暴力的恶性循环中下沉,林郑审时度势对此作出积极回应,也许来得有点迟,但对亟需喘气的香港社会来说,始终是件值得支持的好事。可是,林郑也必须清晰认识到这只是一个“起点”。毋庸讳言,以当前剑拔弩张的社会气氛,只凭林郑提出的四项行动,难以全面平息民怨。事实上,她可以也应该做得更多,包括更积极理解及回应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的诉求。
毋须回避独立调查委员会
林郑周三重申监警会乃有效机制,委任多两名成员以求增加公众认同,并强调毋须成立独立委员会调查警队在修例风波的做法。特首关心警队士气,可以理解,但独立委员会如今却是社会最大公约数,诸如前中大校长沈祖尧、大律师公会前主席石永泰等社会知名人士纷表支持,究其原因,在于调查并非针对警方,而是彻查风波成因,就警民冲突本身,调查对象也包括示威者的责任。
我们认为独立调查委员会能为三个月来的冲突找出真相,而且依照法例,委员会的证供不会用作法律诉讼之用。故此,即使警队抗拒此举,政府亦不必因而却步,反而应让他们明白,改革警队能为他们重拾公信力,对往后的工作有利无害。
至于林郑提出的另外两项“社会向前行的起点”,都是本来就该有的认识,社会想要看到的是政府拿出切实行动,而不是借落区搞“亲民骚”,以走过场心态敷衍了事。
《香港01》早已明确指出,修例工作或警民冲突,均只为社会问题的表象,政府若不敢触碰深层次结构问题,香港无法涅槃重生。归根究柢,社会民怨积聚的根本是政府奉行自由放任经济模式,造成社会分配不公、贫富悬殊与产业结构失冲等种种结构顽疾。故此,我们建议政府成立“深层次改革委员会”,全面检视涵盖经济、政治、社会治理各领域的社会结构问题,展开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当中住屋等核心问题的症结早已是人所共知,社会也形成了一些纾解困局的共识,诸如全面收回粉岭高球场兴建公屋等等,政府不能再找借口拖延。
改组管治团队推动真正改革
改革走得多远,视乎管治团队是否具备相应识见与能力。从问责官员到行政会议,当前管治团队的整体表现差劣,已难以让市民相信他们可以承担如此重任。林郑如今踏出去旧迎新的第一步,但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她必须果断改组管治班子,建立一支真正有实力推动改革的团队,对于处理修例工作及社会冲突时表现不称职的人,更应该让他们问责下台。此举一来彰显问责原则,二来让社会看见政府有心重新出发。
修例风波道破了令人绝望的真相——香港社会千疮百孔。但正如林郑月娥早前在闭门会面中所言,“香港未死,也许是重病,但还没死”。从政者只要仍然在位,就不能得过且过,以为可以蒙混过去。要让香港能够“康复”的主观意愿成为客观现实,政府便必须认清问题所在,并且有决心及魄力展开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