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银、法巴相继裁员 股票分析沦夕阳产业?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早前德国最大银行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宣布业务重组计划,将大幅裁员1.8万名员工,料2022年保留7.4万人,裁幅高达20%,消息震撼业界。有指德银将退出股票市场业务,并削减投资银行规模,以重新回归企业银行、融资、外汇、私人银行及资产管理等传统核心业务。无独有偶,继德银之后,法国巴黎银行(法巴)也传出裁员消息。据报法巴计划将亚洲证券研究部,外判予美国投资研究机构晨星(Morningstar),变相缩减旗下的亚洲证券研究部团队。

大体来说,德银是次业务重组,反映历史性战略调整,即代表过去20多年,德银一直致力于进军华尔街,欲跻身全球主要投资银行之列,挑战高盛等美国投资银行巨头的行动已彻底失败——早在1994年,德银进军世界金融腹地纽约,再于1999年斥资102亿美元并入纽约的信孚银行(Bankers Trust)。 正如不少分析指出,德银的结构性不利因素,包括金融海啸后欧洲长期奉行低利率甚至负利率政策,导致银行的净息差受压,市场对德银擅长的固定收益债券和利率产品需求下降。当迈入投资领域后,德银又因贪婪和野心扩张而不断涉足非法操作,包括将品质不良的按揭抵押,重新包装为金融商品售予投资者;非法操控伦敦银行间的同业拆借利率;以及与美国制裁名单上国家进行交易,导致不断被监管机构巨额罚款,财务状况更是雪上加霜。

德意志银行被美国司法部罚款1092亿港元,德国总理默克尔表示不会提供任何援助。(路透社)

不过,最近法巴继德银之后,也针对证券相关部门“开刀”,亦令人留意到德银的历史性业务重组计划,除了本身的业务能力外,更有其他面向可以解释,包括新兴金融科技公司的挑战,例如更快的转帐服务。而坊间也有评论从股票分析产业的角度,指现时已鲜有人愿意花费不菲的价钱购买研究报告,其困局与传媒行业有相类似之处,即随着资讯更为流通,人人可在网上评论股票,收费服务便只能“靠边站”。 当然,我们可能会质疑,即使在传媒行业,吸引忠实读者以月费捆绑,让内容服务长做长有,并不乏成功案例。何以这些举世知名的大行,反而未能阻止研究部被裁的命运呢? 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大行也会落场进行投资,于是他们发放的研究报告,就必然会有利益冲突之嫌。事实上,只要稍有投资经验的人,都知道必须抱持批判的态度来看待大行发放的研究报告。不少人甚至认为,当大行研判需要沽出一只股票时,反而会预先发放一份乐观的报告,吸引散户购入,用以拉高股价和提供流动性助其“散货”。上述说法虽不一定属实,但市场上确实普遍存在这类“阴谋论”,导致大行报告的可信性向来受到市场质疑。

1909年:总部设于柏林的德意志银行。(Getty Images)

换言之,股票分析产业本已面临发展困局,亟待变革。最近法巴虽然缩减旗下的亚洲证券研究部团队,但也不是全盘放弃,而是将服务外判予晨星——即一间独立的投资研究机构和国际基金评级机构——其最大特色是自身并不进行基金和股票投资,而只专注于研究分析,避免上述提及的利益冲突问题。 除了上文提及利益冲突的原因之外,由经济金融等“专业”背景分析师写出来的股票分析报告,也不一定较值得信赖。他们可能精于财务分析工具,但不一定能深入熟悉不同的产业,更遑论千千万万的企业。因此,近年也有美国初创公司想吸纳群众智慧和大数据分析,用于证券评级,包括将有关用户组成一支“评委会”,根据不同用户的具体身份、专业及预测准绳度予以信赖权重,综合这些人的评价得出预测数据,再透过付费API提供给其他对冲基金公司、投资机构、学术界或开发商等团体,而广受欢迎。 在股票分析产业百花齐放的情况下,不难想像大行的股票分析部门陷入四面楚歌,没落自然是想像中事,连带过去作为穷家子弟投身行业的分析员门路,却也愈见狭窄。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金融科技发展未见突出,不仅会影响本港的长远竞争力,更会令本地优质工作机会渐被侵蚀,各界——尤其是政府——必须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