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银风暴】德国强大经济背后 银行业何以背弃了严谨文化?
拥有近150年历史的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于上周日(7日)投下了一颗震撼弹。行政总裁Christian Sewing周日宣布,将进行一次重大改组计划,在全球大幅裁员1.8万人,并退出风险较高的投资银行业务,也意味晋身世界级投资银行之列梦碎,重归“最稳阵”传统的主流业务。
德国企业,总是予人平稳、高品质、严谨守规的印象。在强大的国家经济背后,银行业何以出了这样的乱子?
德国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德意志银行则是德国最大民营银行。然而在过去十年,德银都未能从金融海啸中恢复过来,就算连番换将,都未能转亏为盈,更陷入大量业务违规及洗黑钱丑闻。德银目前在全球员工总数为92,000人,按目前计划,2022年的雇员数目将会减少至74,000人。
银行帝国 由盛转衰
德银将会重整经营方向,而首当其冲的将会是投资业务,包括关闭亏损的股票交易业务,并缩减债券及其他利率交易业务,负责投资业务的董事Garth Ritchie已于上周五请辞。这亦说明了德银过去三十年努力跻身华尔街顶级投行之列的大计,已是强弩之末,放弃成为高盛(Goldman Sachs)于欧洲的竞争对手,重新聚焦于传统业务,包括为德国和欧洲大小企业客户提供融资。
事实上,1870年成立于柏林的德意志银行,在1980年代是全球少数获评AAA级的银行,因它在二战之后,一直采取保守的营商策略。到1989,德银准备拓展全球业务,收购英国投行摩根建富(Morgan Grenfell),欲跻身全球主要投资银行之列。也为了跟高盛等华尔街大行一较高下,先在1994年进军世界金融腹地纽约,再于1999年斥资102亿美元(约795亿港元)并入纽约的信孚银行(Bankers Trust)。
在2008年金融海啸之前,表现一直强劲,在2007年最高峰时股价达102欧元,如今跌到7欧元左右。而金融危机其中一个主因是美国银行业承辧太多高风险项目,唯利是图的随意放贷而引发的全球风暴。事后,美国司法部对大大小小的银行作出巨额罚单,包括美国银行的167亿美元、高盛的51亿美元、摩根大通的130亿美元、摩根士丹利的26亿美元、花旗集团的70亿美元等。当美国司法部查到德银时,也发现许多投机金融项目也是德银有份参与,“作恶”程度不亚于上述的金融巨鳄。
在金融海啸爆发前数年,德银是按揭抵押证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 MBS)的领头羊,然而当时德银其实将品质不良的按揭抵押,重新包装为金融商品售予投资者。2008年,银行财务报告显示亏蚀39亿欧元,是德银于过去五十年来首度录得亏蚀。德银及后承认在销MBS时,并没诚实地告知投资者MBS存在风险,涉嫌误导投资者,终在2016年底跟美国司法部达成协议,支付72亿美元(约561亿港元)和解金。
野心扩张 连环重罚致干塘
德银时任行政总裁Josef Ackermann表示,“我们犯错了,正如每个人都犯过错。”他在2012年5月辞任CEO,接任的联席CEO Anshu Jain与Jurgen Fitschen,也在Libor丑闻(Libor Scandal)爆出后双双离任,事件牵涉多名德银职员,他们涉嫌于2014至2015年间,非法操控伦敦银行间的同业拆借利率(Libor),使德银价值大幅提高,以至他们表面上在金融海啸中安然度过。这宗事件也被视为是德银风暴的起因,德银于2015年4月被罚25亿美元(约195亿港元),是整场Libor丑闻中的最大额罚款。
及后,德银再因与美国制裁名单上国家进行交易,被美国政府罚款2.58亿美元(逾20亿港元)。2017年,德银因没法堵截俄罗斯透过“镜像交易”(mirror trades)清洗100亿美元黑钱,遭英国及美国罚款6.3亿美元(逾49亿港元)。去年,纽约金融监管再向德银罚款 2.05亿美元(近16亿港元),指责德银于2007至2013年间外汇监管上过于宽松,当时德银是全球最大外汇交易商。
合并方案 欲救无从
直至2015年,德银的金融业务规模排行全球第三,但管理不善,以及众多不当交易手法问题,饱受国际社会重罚,也自然重创银行的信誉,股价一蹶不振。英国银行家John Cryan于2015年7月至2018年4月出任德银行政总裁,三年任期内,德银股价更下挫超过一半,无疑已为今日的大地震埋一下伏笔。
为挽救德国银行业,自2016年已传出德银与德国商业银行(Commerzbank)洽谈合并,如果成功,将会成为继汇丰银行与法国巴黎银行后,欧洲的第三大银行。可是谈判于今年4月亦宣告破裂,虽然德国政府主张合并方案,但两家银行均认为成本及风险太大,德银在考虑众多“救亡方案”后,最终敲定今次的重大改组方案,裁减全球两成员工。
谨守法规的德国文化 何以消失了?
德国素来拥有传统严谨的国家文化,德国企业也向来予人踏实、信誉可靠的印象,那为什么德意志银行这家百年老号,却落得如斯田地?回看1989年对伦敦摩根建富的收购,正是德银由商业银行转型作投资银行的第一步。
台湾实践大学财务金融学系讲座教授、花旗银行(台湾)独立董事沈中华前年撰文指,德意志银行当年欲进入国际金融市场,首先要引入德国所缺乏的英国金融文化,但德银进入英国金融市场初年并不顺利,那完全是另一种金融文化,就是金融投机文化。“摩根建富从事交易的冒险性与严谨守法的传统德国文化格格不入,无法被德国总部接受,甚至许多德国银行家都听不懂英国银行家的金融语言。”
经过十数年的努力,德银成功由一家德国本土的商业银行,转型成世界级的金融巨鳄,2015年它已是世界第三大投资银行,以及全球最大的外汇交易银行。
不过,投机取巧或者本身就与德国的民族性格有着差异。
沈中华指出,银行赚钱了,风险也大增,更重要的是企业文化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德意志银行以小搏大,状似成功,但如果遇到风波,如法律纠纷和罚款,银行流动资金就会出现窘境。”他又提到,若以*资本适足率为标准,德银的资本是足够的,但用*杠杆比率作标准,德银的资本并不足够。
*资本适足率(Bank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ratio, BIS ratio):以银行自有的资本净额除以其风险性资产总额而得的比率,各国自有标准以规范金融机构操作过多的风险性资产,确保银行经营的安全性及财务稳健。
*杠杆比率(Leverage Ratio):以银行负债除以股东权益(Shareholders Equity),以衡量企业偿债能力,计算公式为(短期借贷+长期借贷-现金及存款)÷股东权益。
它的高资本适足率误导大众认为它是一家安全的银行,其实不然,它是一家高杠杆银行,也即是一家承做高风险项目的银行,所以美国金融界说它是“世界上最危险的银行”,“贪婪使它不再是我们认识严谨守法的传统德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