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条例】打破困局三步走 始于独立调查委员会
特首林郑月娥周二(7月9日)表示,《逃犯条例》修订草案已“寿终正寝”,并重申没有定性612示威为“暴动”。然而,相较于字眼问题,更重要的是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彻查冲突中的责任,助社会和解。这个建议,连终审法院前首席法官李国能也表态支持,惟林郑再次拒绝成立。
要打破目前僵局,政府可考虑以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为起点,采取三步走方案。
林郑月娥在行政会议前见记者,语气较前诚恳,形容修例工作完全失败,重申未来要广泛聆听社会意见。但正如西谚“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坐言不如起行),林郑是否聆听民意,社会更关心她是否言行如一,抑或口惠实不至。
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独立调查委员会。民间提出五大诉求,其中一个是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彻查6月12日金钟冲突。正如很多人指出,委员会虽然要调查警方行动,但并非针对警方,同时亦可调查示威者是否有组织、有预谋,抑或纯粹自发等问题。
除了示威者和泛民政党外,运输及房屋局前局长张炳良、大律师公会等亦公开支持此建议。终审法院前首席法官、被视为有份量领导调查的李国能,亦在周二发声明要求特首设立委员会,特别提及委员会的调查权力、证人保障等,均比监警会优胜。
行动胜于雄辩
由此可见,社会在此事上的意见是相当清晰。然而,林郑月娥在周二见记者时,以考虑多个因素为由,拒绝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讽刺的是,她一边表示改善施政作风,广纳百川,却同时漠视民间及专业人士的诉求,并且没有具说服力的解释。这岂非与两、三个月前,政府强推《逃犯条例》修订工作的情况如出一辙?这又如何使社会相信她已汲取教训、改变作风?
林郑月娥一再重申,希望社会能给予她多一次机会,让她继续以特首身份服务社会。若然如此,林郑月娥就更加应该在此事上从善如流,根据《调查委员会条例》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由具公信力人士如李国能领导,以行动说明她已经痛改前非,真的做到聆听及尊重民意。
研究暂缓检控
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的第二个好处是,它能够挽救警队的公信力。众目可见,警队在这一、两个月的示威和冲突中,的确有不少有欠专业、甚至违规的情况。举例说,多名警员在执法时没有展示编号或委任证,有违《警察通例》;6月12日金钟清场行动中,警方在中信大厦外两面夹击示威者,几乎酿成人踩人事件。
不少人已对警队失去信心,因此质疑其执法和拘捕行动是在滥用公权力,甚至向示威者报复。若然在这情况下,警方继续检控示威者,难免被视为政治打压,公信力受到动摇。另一方面,纵然民间其中一个诉求是不起诉被捕人士,但是检控工作应该独立、不偏不倚,犯了法的市民便应该受到制裁。
可见,在示威冲突中的检控问题上,政府要平衡两个原则。一边是独立检控,另一边是公信力和社会观感。而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正正是化解这个张力的契机。因为此举可厘清警方的行动哪些合理、哪些不合理,若然相关检控是基于合理的执法行动,社会便无从质疑;若然警方的执法并不合理,律政司则可以基于公义原则,放弃起诉。
故此,林郑月娥可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同时建议警方和律政司先暂缓检控工作,一方面等待调查报告,另一方面让社会冷却情绪。依李国能的估计,完成报告需时最少9个月,相信届时各界均可更加持平地看待检控工作。
便利公开对话
做了上述两步后,特首林郑月娥亦有合适的社会气氛,与学生展开对话。
林郑月娥在周二提出与大学生公开对话,是正确的一步,但与此同时,她要知道年轻人的顾虑。站在年轻人角度,他们一方面担心对话只是“政治骚”,不会有任何实际成果,正如2014年的学联对话;另一方面,目前社会非常不信任政府,大学生此际应约,可能怕被视为“示弱”,或背弃“队友”。故此,对话若要成事,政府也要制造有利环境。
而上述两步——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及暂缓检控工作——正可提供有利环境,让年轻人暂时放下怨气,与特首坐而对谈。年轻人关心的,可能是经济、民生问题,亦可能是政制改革、双普选等。凡此种种,林郑月娥均可放下身段,虚心聆听,并设立具体机制,研究经济民生、政制改革等深层次问题,助特区政府长治久安。
英国骚乱报告
他山之石,可以借镜。英国2011年8月发生伦敦骚乱,政府随后从多方面检讨。下议院内政小组检讨了警方执法行动,并向国会提交报告;时任副首相克莱格(Nick Clegg)亦成立“骚乱、社区与受害者委员会”(Riots, Communities and Victims Panel),剖析骚乱参加者的动机、社会成因等。当中一个重点结论是,民众因为不信任警方执法,所以在事发后加入参与骚乱,令事件一发不可收拾。报告公布后,伦敦警察厅花了不少功夫汲取教训,改善警民关系。
由2014年占领运动到2019年六月浪潮,社会深层次问题未有改善,警方的执法行动更是愈来愈大争议。林郑月娥只要仍然在特首之位,便应该负起责任,切实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