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郑月娥、李家超如何害了警队 孤立年轻人?
每逢大型社会运动,警民冲突总会成为舆论的焦点所在,近期因为反对《逃犯条例》修订,已经触发了多场大型示威游行,部分推崇勇武抗争的示威者,更不惜以身试法发动冲撃。但抗争者毕竟都不是恶意犯罪的暴徒,不少场合更可能混杂大部分属“和理非”的和平示威者。而警察在执法行动中,应如何拿捏尺度,即既要维护法纪,又不至于过分运用武力,令社会情绪“火上加油”,都在在考验警方的应变能力。
但综观自6月9日至7月1日将近一个月的风暴当中,我们看到的却是警方在执法过程中进退失据,究竟要“乱世用重典”,还是采克制疏导之途,前后全无章法,甚至部分有失纪律部队之名的举止,更助长了警民冲突,令社会情绪不断升温。我们试想像一下,如果警方由始至终便纪律严明,克制地使用武力,今天的社会气氛会否平和一些?而部分警察的不当行为,更令整个警队蒙羞,令香港警察花费数十年建立起来的声誉,恐将毁于一旦。
警队执法进退失据 引爆“六月风暴”
现在回头去看,警察执法行动的“辣度”大致以6月12日为分界线,市民可能还记得该日前后香港仿佛“戒严”的景况——在12日“三罢”和原订二读《逃犯条例》修订的前夕,在11日入夜后的金钟站已有大批配备头盔警察巡查,不少年轻人要靠墙一字排开,被查身份证及搜身。有立法会议员指,警方查身份证后不准青年离开,“摆喺到示众”,当时气氛之剑拔弩张,可想而知。
次日(12日)大批市民聚集金钟一带,包围政总及立法会,在下午3点后形势急转直下,有示威者冲击立法会,随后警方即展开数小时的清场行动,手段之强硬属近年仅见。据警务处长卢伟聪称,估计全日行动共施放约150枚催泪弹、约20发布袋弹,和数发橡胶子弹。传媒报道了不少警方涉嫌过分使用武力及挑衅行为的照片及影片,包括恐吓及辱骂记者、近距离直射催泪弹、以警棍袭击正背著警方离开的示威者、用警棍殴打已被制服的示威者,及在金钟港铁站口放烟雾弹以致殃及池鱼等。期间更因急于清场,导致聚集在中信大厦附近的一批和平集会示威者遭受围困,险些酿成恐慌情绪蔓延和人踩人的惨剧。
自612事件之后,要求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的声音不绝于耳,追究警队滥权成为反对《逃犯条例》修订运动的其中一项主要诉求。而事实上,由于特首林郑月娥在6月15日已宣布“暂缓”修例,有不少人的解读是政府已实质撤回《逃犯条例》修订,因此在6月16日逾百万人大游行后,运动本已难免逐渐降温,但仍然维系示威者一方“士气”的矛盾,反而变成是追究警队滥权这个因运动衍生的次要议题,导致分别在6月21日和6月26日发生两次包围湾仔警总的事件。
而政府及警方应对示威者的方式,自612事件后亦明显地转趋低调和克制,政府各主要官员亦避免公开露面及发表谈话,以免刺激公众情绪;在两次包围湾仔警总的事件中,警方亦近乎“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转为采用“悲情牌”。
双方如是一直僵持到7月1日,除了上午已有零星冲突之外,至下午1时30分左右,突有一小撮示威者手持大铁枝和以铁笼车,不断撞向立法会综合大楼的落地玻璃,约百名手持盾牌的警员在立法会大楼内戒备,并举出红旗警告,要求示威者停止冲击,否则使用武力。但直到下午5时,示威者仍在不断撞破立法会不同入口的玻璃,但碍于警察驻守在内,故未有进入。双方一直僵持到晚上9时左右,原先驻守立法会的警察突然离开,于是示威者便乘机“攻占”立法会。
高官无能警队成磨心 应设独立调查委员会还警公道
以警方与示威者之间的武力差距,理论上只要有大批警员驻守,示威者根本难有可乘之机,故不少市民质疑警方如此部署,是蓄意设置陷阱,陷这些年轻躁动的示威者于不义,并以此遂其政治利益。虽然警务处处长卢伟聪事后解释,指警方在晚上决定撤退,是因为受地形所限,难以使用一些用于室外的武力;而示威者关掉室内部分照明,亦担心漆黑环境会导致人踩人及其他不愉快事件;同时有示威者向警方投掷白色烟雾,因此警员在没办法的情况下唯有暂时撤离。
不过,卢伟聪上述解释,并无法说明一件事实,就是示威者早在中午就已经不断冲击立法会的玻璃,直到晚上才真正“攻占”立法会,期间警方早已举出红旗警告,但又何以一直应执法而不执法?如果说警方因为顾虑612的教训而选择“龟缩”,那么警方应该要了解的一点是,即使是反对修例的市民,绝大部分也断断不会反对警方执法,他们反感的只是部分警察采用过分武力,令到一些示威者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然而,如果警方不是“龟缩”,而是蓄意设下陷阱,放任部分激进示威者冲进立法会,并以此塑造示威者“暴民”的形象,提供口实供政府谴责,进而逆转舆论为高官解套,则恐怕只会招致更严重的后果。姑勿论会否对运动本身继续加油添火,即使剧本真如上述发展,最终让舆论逆转,并将一群大学生、甚至只是中学生的年轻示威者打成“暴徒”,将其孤立,进而撃破。我们不得不问,现届政府是否已下定决心与一整代年轻人为敌,让他们本来已经对社会失望的世界观,更蒙上一层阴影?这对于日后香港政府的管治,绝对有百害而无一利。
自616大游行之后,林郑“龟缩”足足两周,直到立法会被“攻占”,才又召开记者会谴责冲撃,追究违法行为。维护法纪,追究法律责任,是理所当然;但在政治危机的应对上,林郑究竟有否做好“沟通”的工作,天日昭昭,社会各界及市民大众必已有目共睹。
更令人感到心寒的是,香港的警队在过去一个月,一再成为政府的挡箭牌,以至成为转移矛盾的工具,成为“磨心”,实在不幸。而警察作为纪律部队,处理大型社会冲突事件既无章法,松紧亦无一致标准,更易令社会各种阴谋论丛生。若要弥补官民关系裂痕,并还尽忠职守的警察一个公道,政府应该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还原“六月风暴”的前因后果,辨明警民冲突真相,是修补官民关系的第一步。
周二(7月2日)监警会虽表明会就警方行动作主动调查。不过,监警会主席梁定邦承认若市民提供的资料涉及犯法部分,他们有义务向警务处提出。而且,监警会的调查一般只能局限前线警员,不能触及和检讨上层的决定,另外包括政府团队管理、沟通问题等,也不纳入调查范围,恐难以清晰检讨前因后果,与独立调查委员会的功能存在颇大差异。“六月风暴”虽已过去,但如果政府依然故我,不作实质回应民间诉求及作出交代,七月会如何收科,仍难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