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条例】政绩乏善可陈 政府有资格谈经济民生吗?
政府在《逃犯条例》修订重重跌了一跤,民望跌至低点。多名官员表示,本届管治余下三年,聚焦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问题是,本届以至过往政府的民生政绩拙劣,除了房屋范畴外,劳工福利以至环保政策亦未能审时度势,市民受苦,亦累积怨气。政府在构想此后民生工作前,更须盘点过往失误,才可让市民重拾信心。
政务司司长张建宗日前在网志撰文,指特区政府在本届余下任期“聚焦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加强与青年沟通,为他们开拓发展空间,促进向上流动的机会”,然后又洋洋洒洒罗列创科范畴的阶段成果。
虽然,港府常强调其创科政绩,但学者和业界人士仍然批评政策仍未到位,例如未建立创科企业发展生态,为企业提供市场,鼓励企业研发合适产品。商业办公室楼价、租金高昂,亦令新兴企业和人才却步。关键问题未解决,再多政策效用也是事倍功半。
相较之下,政府在房屋福利范畴更是乏善可陈,劣迹斑斑。“01观点”早前重提 2002 年董建华治下的“孙九招”,是政府退出房屋市场,挽救地产商的事例,亦撒下今天资助房屋短缺的种子。回头一想,若然当年政府高瞻远瞩,趁楼市低迷,建屋成本低,维持兴建公营房屋,也许今天香港就不再受房屋问题困扰。
诚然,当时政府同样面对管治危机,加上小市民身陷负资产,坚持房屋政策未必敌过商界和民意压力。然而,当经济后来逐渐复苏,社会已有声音要求政府重新介入楼市,例如前地政总署署长刘励超透露,政府在 2006 年已经内部讨论“孙九招”应否调整,意见分歧,但最后维持原状。
再者,在 2007 年,有房委会委员已倡议复建居屋,但最后要到 2011 年,曾荫权任期即将届满时,才正式宣布复建居屋, 2014 年底才推售。前后十二年,私楼售价已经升了超过两倍,远远抛离薪金增幅,远水难救近火。
事实上,曾荫权治下的政府,亦屡遭抨击。前港澳办主任王光亚在 2011 年到访澳门参观公共房屋项目,期间发言暗批港府处理房屋问题较澳门缓慢,未能重视民生。京官指点港府做事,港人未必中听,但同时带出重要信息,即北京长期忧心香港住屋困境,忧心挑起社会混乱。
到了梁振英时代,香港要承受先前两届政府不作为的苦果,公屋轮候时间愈来愈长,㓥房户数目有增无减,楼价反复上升。然而,梁振英历任行政会议成员多年,不能撒手旁观,而重推置业主导的房屋政策,更助长楼房资产泡沫。他当年宣称会解决房屋问题,赢取一些民意,但当上特首之位后,却无力扭转局面,何其讽刺。
林郑月娥上场,推出六项稳定楼市措施,只能说是治标不治本,但她继续推动置业阶梯,又拒绝收回粉岭高尔夫球场建屋,不肯动用《收回土地条例》,加快觅地建屋进度,制造缺地假象。政府又不推动租务管制,租金津贴缓解租客燃眉之急,基层居民仍然活在水深火热,中产亦难言安居。
“01观点”屡次点出政府在劳工和福利政策走歪路。尽管劳工团体多番争取,政府拒绝推行标准工时,在强积金撤销“对冲”一事,多番向商界让步,甚至连划一劳工及银行假期也不为所动。更甚者,现届政府推动提高长者综援申请年龄,触怒各阶层市民。
撇开纠结的房屋政策,政府在环保政策亦一淡死水,废物征费一拖再拖,回收产业犹如断橛禾虫。近日废纸回收价再创低位,有回收商直言要结束营业,废纸围城随时重临,也打击依靠执拾纸皮维生的长者生计。
有报道引述政府要求各政策局提交建议,研究如何纾解民生怨气,放下政治争议。此举未尝不是好事,但高官必须认知,要治病先懂病因,由根源着手。政府切忌拍脑袋式开药方,更妄想“派糖”能令港人消气,而是必须清晰交代施政失误的缘起,才能对症下药,否则就是断错症。只有开对药方,市民才会感受到政府真正连结市民,重取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