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居屋终可网上申请 电子政府愿景实现可期?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新一期居屋在本月下旬接受申请,市民终于可以网上申请,取表不用再排长龙,更毋须在最后关头狂奔交表。房委会在公共服务电子化的过程中,踏出一小步。近期居屋申请者众,房委会的电脑系统必须预备足够流量。政府自2000年起推动公共服务电子化,但近年步伐渐趋缓慢,直到2017年才正式筹备eID数码个人身份系统,拟于2020年中运作,当中包括出售居屋申请服务。无人反对个别服务的电子化,但对于电子政府,港人仍然有忌讳,部分是因为往绩不良,部分是因为政府未能取信于民。港府必须急起直追,以达至智慧城市的目标。

杨伟雄称政府将于2020年推数码个人身份系统。(资料图片)

政府自2000年起推动公共服务电子化,但部门之间的进程,可谓大相迳庭。关乎政府收入的报税服务,早于2008年已经电子化,十余年来运作畅顺。相比之下,房委会则落后得多,公屋住户虽然可以在网上查阅租务资讯,但到本月才容许网上申请居屋,而公屋申请仍只准实体交表。

情况要到2020年中才有望改变。市民透过eID数码个人身份系统,可以申请26项电子政府服务,例如医健通病人平台、税务易、外游提示登记、网上申请续领正式驾驶执照和公屋居屋申请。到了2023年,服务种类可增加逾130项。创科局解释,用户届时可以利用其个人流动装置提供的生物辨识功能(包括人脸识别、指纹鉴别、虹膜辨识、声纹辨识等),进行身份确认和登入网上服务。

政府称eID是智慧城市的必要元素,能以单一的数码身份和认证,与政府和商业机构进行网上交易,并有数码签署功能,处理法定文件及程序。除了预期服务种类较多,eID还会设立个人资料档,用户日后申请其他公共服务时,毋须重复填写相同资料。

最后一名赶到房委会客务中心的申请者,成功赶上关门前一刻。(资料图片/欧嘉乐摄)

在研发eID的过程中,政府似乎汲取电子证书的失败经验。香港邮政在2000年推出电子证书,原意是方便市民保密进行电子交易。然而,不论是市民、商界和政府部门也冷待电子证书,因为核证过程早期需要磁碟、光碟等设备,步骤繁复,即使后来转用USB也未能吸引用家,商业机构也多用手机短讯或电邮核证个人客户身份。在2014年,只有41项电子政府服务须使用数码证书作签署或核实身份。随着政府研发eID,政府计划在新的智能身分证取消电子证书功能。

政府汲取了电子证书失败经验,扩大使用服务种类,务求更多市民采用,但这是否表示eID就能普及,市民乐于使用eID使用公共服务?到现在为止,难言乐观。

首先,市民对“关爱共享”计划怨声载道,福利、库务和创科部门沟通欠奉,由收表到处理仍然一团糟,难怪对日后跨越部门的eID系统不表信心。直至现时,政府未有交代eID系统会否解决万千受助者的一大困难,即打通部门之间的申请人的收入和资格记录。打通资料墙的最大好处,是受助者毋须来回多个部门缴交文件证明,部门不需要重复向申请人索取资料,加快核对过程,例如学生资助处可以索取房屋署、社会福利署、税务局资料,取得申请的收入和交税记录。政府月前表示,未对一站式利民服务有时间表,意味着eID未能为福利受助者带来最大禆益。

政府资讯科技总监办公室将采用最新资讯科技精简 eID 的登记程序,市民可利用个人流动装置透过流动应用程式进行登记。巿民在登记 eID 时,只须拍摄身份证、确认身份证上的资料,以及拍摄自拍照,eID 系统会利用入境处数据以核实登记者的身份。(图片撷取自立法会文件 https://bit.ly/2VEUZmh)

其次,政府对总体落实智慧城市决心有多大,外界仍抱有疑问。文首提及智慧城市有三项重点元素,除了eID,还有多功能智慧灯柱试验计划和政府云和大数据分析平台。“01观点”日前正正批评,政府耗费未来三年建立400支智慧灯柱,但台北的目标是2021年前设立16万支,推展进度犹如牛步。三项重点只要有一项脱脚,智慧城市之路即窒碍难行。

第三,私隐和保安问题。政府多番保证市民取用政府网上服务时只用生物认证,不用披露个人资料,即使储存个人资料,政府会根据法例保护,并会加密资料及储存在政府数据中心设施。不过,政府的往绩难以取信于民。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选举事务处在2017年遗失载有全港地方选区选民个人资料的手提电脑,以及在2016年立法会选举投票站遗失选民登记册。

虽然案件不涉创科部门,但正因为选举是头等重要事项,而失窃涉及敏感资料,加上两宗案件仍未结案,市民担心日后政府保障数码资料的功夫同样有漏洞,不信任新服务,可以理解。

若果政府直面上述各项疑虑,展示决心,坚决维护资讯保安,踏实履行电子化工作,定必提升办事效率,市民定会感受政府关顾民生,改善政府印象和信任度,亦能享受智慧城市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