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今译研究遭撤 当局应留“灰色”讨论空间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早前由广东省通信管理局管理的广东社科规划网站,发布了一份〈关于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管理工作中严把政治方向关的通知〉,指由贵州省委党校教授尹振环撰写的《西汉竹书〈老子〉注释评介今译》,“存在严重政治问题”,已按有关规定予以撤销。
该事件再触发社会对中国言论管控日趋收紧的疑虑。事实上,随着过去几年大量的管制措施出台,今天中国的言论状况确实不容乐观,包括学校陆续安装监控镜头、愈发严格的图书出版和新闻审查,和严格的互联网舆情监管,是次事件似乎反映了言论管控日趋收紧大环境下的冰山一角。

舆论管控环境收紧 社会忧动辄得咎
 
除了尹振环外,早前亦有多名大学教授因言论而遭整治,包括清华大学教授许章润被停课,和重庆师范大学副教授唐云被撤职。据报,许章润在去年7月发表文章批评中共领导人,并要求政府平反“六四”及停止援助他国等;至于唐云则是在今年3月被校方指在2月25日在《鲁迅研究》课程教学中“发表损害国家声誉的言论,违反政治纪律”。
 
尹振环的情况与上述许、唐二人略有不同。就现时公开的资讯看来,尹振环并非直接发表言论批评中央,而是透过注解古书诠释古人思想,但当中部分标题内容被认为有“借古讽今”的成份,包括“从始至终,绝不好大喜功”、“事事亲躬的君王必败”、“要使人民愚昧”、“天下都说我伟大,不像吧?”、“国君要知道自己的无知”、“治大国忌折腾”等等。
 
尹书的详细内容外界不得而知,但平情而论,光看这些标题,有心者可能觉得有影射意味,但如果只从古文解读的角度来看,也不能说全然无的放矢。例如尹书认为“从始至终,绝不好大喜功”、“事事亲躬的君王必败”和“国君要知道自己的无知”,翻查《老子》原文也确曾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尹书谓“要使人民愚昧”,《老子》原文则是“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尹书提及“天下都说我伟大,不像吧?”《老子》原文则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至于“治大国忌折腾”,则明显出自“治大国若烹小鲜”一语。
 
古书原意如何,自有千千万万诠释空间;但尹书的解读并非无根无据,也是确凿无疑的。若《老子》的这些言词不能被接受,那么今天研究《孟子》或《明夷待访录》的学者,日后是否也将面临动辄得咎的局面?

+1

平衡“改革开放”和“舆论管控” 避免误中副车
 
当然,站在国情角度,中央适当的舆论管控也许无可避免。而尹书的这些标题游离在古文研究与政治批评之间,多少不脱弦外之音,也确实存有相当“灰度”。在现实国情具舆论管控的情况底下,这种处于言论管控“可与不可”灰色地带之间游离的文字,反而最容易受到“招呼”。
 
德国汉学家彭轲(Frank Pieke)曾在一次访问中指,“以我对中国的多年观察,中国是一个如此庞大的社会,中央政府所说的和实际正在发生的,往往有着很大不同。……中国政府的体制力量看起来要比西方强大得多,但每个地方政府实际都有自主权,要让它们都实施特定的政策实际非常困难。西方人越来越多地误把北京所说的当成现实——但大多情况下,它们只是一个期待、一个议程,而不是现实。”
 
放在“舆论管控”的角度,在实际执行时自然还是需要一班具体落实在地方和机构当中的审查人员来执行,然而一旦将审查工作“专业化”,就有论者猜测其考核指标必趋向于审出问题愈多,表现愈好,以至于无疑处见有疑,陷入疑似“文字狱”的局面,让一切文字看起来都像“老子向君上的建言”。
 
这种现象并不只存在于“政治审查”,曾经饱受假新闻困扰的facebook,亦一度极力回避承担内容审查角色,其行政总裁Mark Zuckerberg在2016年11月13日在回应网友要求其承担编辑责任时,认为界定何谓“真实”的过程相当困难,非黑白分明,例如一篇文章若基本叙述正确但却夹杂少量错误或遗漏的细节,或是事实正确但涉及观点与立场上的理解不同,都不容易界定其是否假新闻,更不希望自己成为真理裁决者(arbiters of truth)。
 
职是之故,周二(4月23日)再查广东社科规划网站,发现通知已被下架,当局或有意降低事件影响。事实上,在处于“改革开放”和“舆论管控”双重变奏的当代中国,当局更应着墨于如何避免误中副车,让一些虽剑走偏锋但无伤大雅的学术讨论也留有生存空间,不但可消除世人疑虑,也有助国家走向有序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