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派大南补选再尝败绩 民生之路仍要走下去
油尖旺区议会大南选区因原经民联区议员庄永灿身故而出缺的议席,由其徒弟、经民联的社区主任李思敏以1,343票,力压民主派共同支持,取得1,134票社区前进的社工李国权。继去年两次立法会九龙西补选意外落败后,在补选上再尝败绩,对于民主派来说绝对是一个警号。
大南选区的选民在近五年,已经历过五次选举,分别为2015年的区议会选举、2016年的立法会换届选举、2018年两次因游蕙祯、刘小丽议席被褫夺而举办的立法会补选,以及今次的区议会补选。无论是立法会还是区议会补选,建制派的得票都相当接近,来回相差不及100票。
2015年区议会选举,经民联庄永灿力敌民主党的冯文韬及青年新政的赵旭光,得票为1,424票;2016年立法会换届选举,民建联蒋丽芸、经民联梁美芬在大南选区合共得票1,384票;2018年3月的立法会补选,民建联郑泳舜在大南选区得票1,365票;2018年11月的立法会补选建制派代表陈凯欣在大南选区得票1,353票。连同今次补选李思敏的1,343票,建制派的得票超稳定的介乎于1,343至1,424票之间。
建制派的超稳定得票,可视之为铁票,无论其候选人为何,是议员蒋丽芸、大律师梁美芬,还是知名度较低的郑泳舜、素人陈凯欣,还是地区主任李思敏,建制派皆能调动其手上的1,300支持者投票。有了铁票,建制派的选举机器数票、配票更得心应手,计够票数便已可推测胜算,无怪近年建制派选举操作愈见娴熟,屡屡能在选票上击败民主派。
相反民主派的得票往往大上大落,近年更愈见萎缩。2015年区议会选举,民主党的冯文韬及青年新政的赵旭光合共取得1,568票,比庄永灿仍要多;2016年立法会换届选举,民主党、公民党在大南选区合共得1,056票,加上了本土派黄毓民、游蕙祯、刘小丽的1,273票,以及民协、社民连等,总得票为2,476票,已是非建制派得票最多的一次,然后两次的立法会补选,民主派在大南选区的得票经已大跌,3月补选中姚松炎得票为1,598票、11月补选中李卓人得票更跌至1,350票。今次的补选,李国权得票为1,134票,为近五年最低。
表面看来,非建制派的得票很受候选人影响。候选人愈多元化,非建制派的选票也会大增。2015年区议会选举及2016年立法会换届选举,非建制派得票总和皆高于建制派总和。2018年3月补选中,民主派候选人姚松炎虽然最终以些微票数落败,但在大南选区得票仍稍高于郑泳舜。但如果撇除了本土派,单以民主党2015年的962票,民主党、公民党2016年的1,056票,以及李卓人的1,350票和李国权的1,134票,则不敌建制派候选人。无怪李卓人在去年11月落败后鞠躬致歉时,指要聆听本土派的声音。
然而此又是否民主派今后要走的路?要知道本土派山头林立,有香港众志的民主自决派、青年新政的民族自决派、又有热普城的城邦派,而其中热普城又分裂出不同派系,民主派称要争取这批理念尽不相同,甚至势成水火的众多派系,无疑是缘木求鱼。而且本土派中不少人持有港独倾向,亦与民主派反对港独的立场毫不一致。若要因争取选票而向港独的极端主义让步,也会引来温和选民的唾弃及中央的强硬回应,岂非舍本逐末?
相反,近五年的选举反映当投票率愈低,民主派的选票都较低,证明不同于建制派铁票,很多民主派选票皆为游离票。例如于今次补选中,7,257名已登记选民中仅有2,495投票,投票率为34.38%。虽然补选投票率较低为常态,但当区4,762名没有投票的选民,就算撇除了1,273名2016年的本土派选民,仍有约3,400张选票,足以扭转整个选举格局。
海峡对岸的高雄市长韩国瑜,凭着“经济100分,政治0分”,主打民生议题的去政治化竞选策略,把雄踞高雄多年的民进党席卷而逃。这次补选恰巧遇上了韩国瑜挟其“韩流”袭港,或许会为民主派带来点启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