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会补选.观点】泛民要破局 必须走出比例代表制陷阱
立法会补选结束,重点落在九龙西,建制派首次在补选击败泛民主派。对于姚松炎败选,原因可谓众说纷纭,有指是姚松炎的竞选策略不足,也有人认为是民协、本土派选票流失,更有论者认为是郑泳舜的个人因素助他胜选。这些原因对于选情或有影响,但归根究柢,这次败选再次反映泛民阵营受困于比例代表制选举,政团碎片化、互相攻讦、选民分众,难以在补选聚合支持单一候选人。泛民若果不能克服选举制度困局,力量只会一直衰弱,翻身无望。
郑泳舜成功入局 功成更在组织力量
我们固然不能否定郑泳舜胜算与他个人因素有关,问题在于个人因素是否他胜选的关键因素。事实上,同一套选举机器,早年成功把毫无地区经验、在选举辩论大出洋相的蒋丽芸送进议会。那边厢,姚松炎以二千票饮恨,他承认选举工程失误,例如少接触基层选民,宣传方式小众。即使在其他两区,泛民候选人也难以尽吸非建制派的选票。
郑泳舜击败姚松炎,其多年地区工作经验固然吸引部分选民支持,但整个建制阵营以至政商名人的鼎力襄助,功不可没。民建联、新民党、西九新动力、经民联、工联会为他站台,再加上建制派社团动员会员,令深水埗区以外的人也透过区议员和助选团认识他。建制派的资源也远较泛民丰富,有助在选举和非选举期维系地区街坊。
近年建制派推送新人入议会的一个明显例子,莫过于蒋丽芸。她在2005年加入民建联,但曝光率不高。在2012年,她空降参选九龙西,以约4.74万票胜选,名单票数超越更为有名的黄毓民名单,后者只得约3.86万票。蒋丽芸议政能力平平,不时受人非议,但仍可在2016年连任。可以想像,假若没有稳固的政团和地区桩脚和配票策略,她会难以晋身议会,遑论连任。
当然,泛民主派不乏一击即中的例子,例如余若薇、梁家杰、郑经翰等人,在2004年立法会选举胜出,但他们是乘着不满政治气氛而来,地区的助力较小。
泛民四分五裂 身陷比例代表制泥沼
今次选举是补选,一席对决,胜者全取,但选民投票意愿以至候选人选举策略也深受换届选举采用的比例代表制影响,一方面小党林立,选民也愈趋分化,在泛民一边尤其明显。
支持双普选,不满政府施政成泛民最大共识,但除此之外,在经济立场、中港关系等意识型态范畴则差天共地,成员互相攻击已成家常便饭。选民意向也愈来愈分散,出现本土派、自决派,并与传统泛民意见相左。随之而来,社民连、人民力量、新民主同盟等从传统泛民分裂出来,先后成立,后来再冒起热血公民、香港众志等。比例代表制有利小党,小党民意支持即使不及大党,在最大余额法下,不足一成选票,也可取得议席,例如在2016年选举,青年新政的游蕙祯的得票率不足8%。
有指今次补选,泛民得票数目和比例下跌,除了补选投票率一向较低,就是选民分化剧烈,部分本土派拒绝支持三位候选人。以新界东为例,有些属于本土派的票仓,范国威也未能尽揽选票,拖低得票数字,可见比例代表制,泛民碎片化左右选情。
与民协伤痕难复 姚松炎失票严重
比例代表制促成派系林立,主流泛民流失本土派选票,同时也流失主流泛民选票。姚松炎堕马,按传媒学者李立峰和其他文章的分析,是跟未能攻陷民协在深水埗的选区有关。李立峰在《端传媒》撰文,运用统计数据,发现2016年选举中泛民得票较多的细区,姚松炎的失票率会较低。同时,民协得票较多的细区,姚松炎失票的百分比较高,例如每增加100张民协选票,姚松炎的失票率升0.6%。其中,谭国侨任当区区议员的南山、大坑东及大坑西选区,2016年选举,泛民占优,今次补选却由郑泳舜胜出,最令人诧异。
须知道,深水埗区是少数泛民建制区议会势力均衡的区域,而且居民和人流集中,泛民合力助选,竞选优势比其他地区较大,却偏偏这选区损失议席,一个合理的推测,是姚松炎及冯检基在泛民初选争议,即使该党成员有多出力拉票,令民协支持者抗拒支持姚松炎。选举团队把比例代表制的选举工程搬到一席对决的场域,犯了致命错误。
高呼痛定思痛 还可痛几多遍
每逢选举失利,泛民主派也强调要团结,放下党派利益,夺回议席,但每次选举也重复犯错。政治人物却为了自身和党派利益出现矛盾,嫌隙来自团体内部斗争,也来自选举制度。比例代表制原意是避免大党垄断,引入多元政团,确保反映社会不同意见。不过,政坛元老如钟士元、曾钰成和李鹏飞透露,香港在回归后实施比例代表制,是为了打击回归前的泛民,培育民建联等少数派,并确保行政主导。结果,民主党逐渐失去大党地位,泛民阵营深谙制度对他们不利,却走不出困局,另觅他途对抗建制派选举工程,阵营中人需要反思。
修改选举办法道路难行,泛民短期内要扭转形势,只能从制度内寻求突破。地区工作固然重要,政党之间必须整合重回中道,换届选举要协议出选名单,再呼吁选民配票,补选时就支持单一候选人到底。选民眼见政党合作,配合政党建议的机会也更大。这不是石破天惊的主意,不少政圈中人深明道理但无以付诸实行。假若政团之间再各自为政,而建制派选举工程更纯熟,泛民被摒除议会之日不远矣。
港式比例代表制简介
比例代表制,即各选区按选民人数,获编配若干数量的议席,而选民只可票投1张候选名单。在计算选举结果时,将有效票数除以议席数量便是当选门槛。例如九龙西有6个议席,点算出300张有效票数,意味获50张票的名单可以先稳夺1席。
香港的比例代表制,采用“最大余额法”分配议席。即是说,扣除第1席的当选票数后,再以“最大余额法”来分配议席,余额最大的名单,即使不足50票,也能取得议席。有见及此,不论泛民或建制派,都分拆名单参选,试图凭余额票晋身议会,2016年选举,新界东选区有9个议席,由22张名单竞逐。
配票也是策略之一。建制派设计一致的配票策略,克服比例代表制浪费选票的风险,增加胜算。但泛民之间为争夺位置,难以整合及呼吁选民配票,不少选民只能家庭或朋友配票,甚至认同从心出发,过于按喜好投票。事实上,过往选举曾浪费选票,未能保送选举名单第二或第三位候选人到议会,削弱泛民比例。直至2016年选举才有雷动计划,较有系统地建议配票策略。
同时,比例代表制降低了细党或小众进入议会的门槛,好处是令议会有多元声音,但亦引起不少坏处,包括造成政治力量碎片化,议员只需取悦少数选民即可保住议席,不同势力各走极端。
详看《香港01》网站:【立法会选举回顾】解构比例代表制 历届对谁最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