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商囤积农地过千公顷 土地空置税是解决良方吗?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恒地主席李兆基宣布考虑退休,不同媒体纷纷回顾该地产巨擘的丰功伟业。作为发展商,“四叔”的伟业固然叫人啧啧称奇,但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一如其他地产龙头,其投机发展的行为实在有违公众利益。香港缺乏土地建屋,在新界囤积最多农地的恒地难辞其咎。政府须正视发展商于新界肆意囤地的问题。

2015年,恒地主席李兆基高调“捐地”,将旗下元朗马田壆的一幅土地交予保良局兴建青年宿舍,该项目亦于近日正式动土。此举看似甚有大慈善家的风范,但有媒体早戳破幻象,发现恒地曾多次申请将该幅土地改变作低密度发展用途,惟其申请屡次被驳回,不禁教公众猜疑其捐地用心。

由恒基主席李兆基捐地兴建的保良局青年宿舍,位于元朗马田壆。(资料图片)

发展商将私人土地捐出作社会用途,确实值得鼓励,惟公众所反感的,是发展商多年在新界囤积空置过千公顷土地,浪费贵重的土地资源。若发展商藉捐出“无用”土地即可赢得掌声,实教人难以接受。

发展商囤积大量土地,不少为位于新界的农地。在本港近4,400公顷的农地中,有过千公顷属于香港四大发展商,包括恒基、新鸿基、新世界及长实。地产商自八十年代开始以低价收购新界农地,惟不少一直维持闲置、甚或荒废状态。然而发展商却对其行为毫不忌讳,诸如恒基甚至以其“ 本港拥有最多新界土地之发展商”的身份为傲。

土地供应专责小组将发展私人的新界农地储备列为八大优先处理选项。(吴钟坤摄)

香港土地资源本已珍稀,任何囤积土地行为都会阻碍社会发展,政府理应加以禁止,更何况发展商囤积目的只在居奇,荒废农地多年只待适时发展,以谋取暴利,政府实在没有理由纵容如此行为。但有趣的是,在港囤地不但没有惩罚,囤地者仿佛更似是“受害者”,屡屡声称在制度下“被迫”囤地。地产业界人士时有批评,农地改划成住宅用途的补地价成本过高、而且行政程序复杂,以致不利发展商释出农地资源,故不时要求政府放宽发展农地的门槛。

发展农地之难,地产商自然熟知,惟在囤地没有任何成本的情况下,发展商囤地行为自然变得不受约束,那怕将农地彻底空置,发展商根本无压力急于发展,反而只须静观其变,等待政府释出“善意”,囤地居奇自然水到渠成。

姚松炎指,自80年代开始,不少发展商已收购农地囤积,游说政府改划用途,让他们兴建私人住宅。(资料图片)

而且,政府一直未敢直接干预发展商囤积农地,只愿旁敲侧击,以“软措施”诱使发展商加快发展旗下农地,仿佛正是承认囤积农地乃制度使然,始终没有正视发展商囤地问题。诸如上届特首梁振英所构思的“补地价仲裁先导计划”,正是有意藉设立独立仲裁庭,以加快农地改划成住宅发展,惟发展商反应极为冷淡。直至现届政府有意以公私合营方式发展新界农地,仍是离不开以合作方式鼓励地产商发展农地,从头到尾也未曾否定过囤地行为。

过去各大发展商猖獗囤地,巩固及扩张其地产帝国的势力,正是由港府一直缺乏一套有效惩治囤积行为的制度所致。事实上,囤地行为阻碍城市发展,不少地方均严正阻止,例如透过设立土地空置税,惩治空置土地作投机的行为。例如南韩首尔,当地政府向任何空置超过两年的土地征收5%的加额物业税,而且税率会按空置年份增加而上升,借此阻止当地房地产的投机行为;另外,内地亦于早年通过《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向未动工、闲置满一年的土地,按地价收取20%的土地闲置费,以打击国内日益严重的闲置土地问题。

尹兆坚质疑公私营合作发展土地,有官商勾结之嫌。(资料图片/梁鹏威摄)

四大地产商都已开始改朝换代,惟所囤积的过千公顷农地仍处于闲置,政府着实须拿出魄力,正视囤地问题。针对地产商正在“晒太阳”的农地储备,单单设立土地空置税并不足够。由于现时政府对新界土地缺乏完善规管,不但部分新界农地的使用在规划上不受监管,甚至对其他受监管农地的执法极为粗疏,导致棕土横行,发展商大可将空置农地用作棕土以求避税。即使退一步说,空置税能迫使发展商加速改划农地作住宅发展,但可以预料,所兴建的都只会是豪宅单位,星斗小民无从受惠。因此,更为直接的方法就是政府动用《收回土地条例》,向地产商悉数购回空置多时的农地,取回发展土地的主导权,并可按社会不同需要发展。

那么香港是否毋须设立土地空置税?非也。禁止任何与房地产有关的投机行为,政府对之设立规限乃是应有之义。政府应尽早研究有关立法,显示社会并不欢迎囤地行为,并且敬告发展商囤积居奇是须付上代价。当然,诚如前言,土地空置税要有效力,政府就要规管新界的土地发展。故此,政府同样须尽早研究详尽的棕土政策,包括彻底调查记绿目前的棕土使用情况,加强对违法用地的执法,以及在未来将“发展审批地区图”的覆盖范围,扩展至新界所有农地,使新界农地能尽数纳入政府规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