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Van”司机后继无人成大趋势 输入外劳是出路?
本周一(1月14日),沙田城门隧道公路发生致命交通意外,一辆403号专线小巴由葵青石篱驶往沙田市中心期间,怀疑失控撞壆,导致67岁司机死亡,16人受伤。有业界人士事发后在电台节目上表示,现时小巴司机人手严重不足,没有年轻人愿意入行,提议引入外劳。
这个建议或许能舒缓司机平均年龄偏高的问题,但在具备其他可行方案的情况下,实在不应作优先考虑。
营办403号线小巴的“进智公交”行政总裁、专线小巴持牌人协会发言人陈文俊致电电台节目时承认,小巴司机平均年龄较大,但他认为这本身未必是问题,重点是司机身体是否健康。他又指出,业界人手非常不足,希望适量从国内,甚至菲律宾引入外劳。
业界人士的说法也许反映了行内的部分现实,但小巴业界缺人的本因,实为待遇欠佳。《01周报》去年初便报道,绿色专线小巴营办商一般以雇佣制聘请司机,日薪平均450元,若以每月工作25日计算,月入仅有11,250元。这个数字远低于2017年运输业大约15,000的收入中位数,甚至比不上“邮政及速递业”(男:15,600;女:12,000)、“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务等”行业(男:15,000;女11,300)。 在薪酬较低、福利不算吸引的情况下,年轻人宁愿“揸Uber”,也拒绝做“绿Van”司机,最终酿成七成业界司机年届60岁以上的局面。
在这格局下,输入外劳不但不公义,而且难以根治交通安全的问题。从劳福角度而言,在本港劳工权益不足的背景下输入外劳,只是将剥削对象由香港人转为外地人;而在低薪外劳的竞争下,本地员工的待遇则更难以提升。
从公众利益的角度看,输入外劳亦难言对症下药。根据往例,政府只会容许企业在证明难以聘请本地员工的情况下,聘请某一数量外劳,外劳不会完全取代本地司机;在这情况下,在输入外劳后,小巴司机年龄偏高的问题仍难解决,乘客的安全仍受威胁。
的确,经营小巴路线并非牟取暴利的生意,要大幅加薪也许会面对一些困难。观乎进智公交的2018/2019年中期报告书 ,在截至2018年9月30日的6个月,这家企业的直接成本约1.62亿,期内更录得亏损。但是,现时保安等行益亦非获利丰厚,但相关从业员的薪金亦很多时较小巴司机高,业界应检讨薪酬待遇,而非一味要求政府输入外劳。
退一步说,如果真的要输入外劳,为何不优先考虑释放本地劳动力?少数族裔、妇女等,都是政府可以开发的劳动力,他们能否填补职缺,只视乎政府、业界有没有助其升级、转型的决心。
劳工福利与交通安全息息相关,就此,政府业界须负起责任,藉改善司机福利提升服务。如果有部分经营者真的无力负担具竞争力的薪金条件,相信公众并不介意政府就司机待遇提供专款补贴,甚或对现时小巴的经营模式作出结构性的改革,毕竟,市民的安全才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