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爷派钱4,000元 这就是“理财新哲学”?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政府早前宣布的“关爱共享计划”将在2月1日起接受申请,合资格市民可获派发4,000元。对不少市民来说,近年政府大型工程层出不穷,林郑在去年底提出的“明日大屿”计划,更预计会花费大量财政储备,市民获发4,000元虽然说多不多,仍聊胜于无。但是,“派钱”无助解决社会深层次结构问题,往后政府应将资源投放在长远政策,而非沉迷一次性分配。

一次性派钱 就是“理财新哲学”?

对香港长远发展来说,一次性向市民“派钱”,刺激短期消费,未必是一件好事。更遑论今次派钱条件甚为复杂,当中员工开支和办事处租金等职津处行政费用就高达3.1亿元,占计划总开支113亿元的2.7%,比例远高于2011年全民派6,000元时的0.5%。

本届政府多次提及要有“理财新哲学”,在2018-19年度的财政预算案当中,提出应该要在确保公共财政稳健的前提下,采取前瞻性与策略性的理财方针,善用盈余,为香港投资、为市民纾困。然则一次性“派钱”是否也属于所谓“理财新哲学”,着实见仁见智。

进而论之,如果政府确实有投放资源做长远社会投资,也未必需要作如此过苛之论。但政府一方面鼓吹“理财新哲学”,而实际观察财政预算案的开支及收入分析,在“为香港投资”方面可能也存在相当多需要“补漏拾遗”之处。

举例来说,在2018-19年度,公共开支相当于本地生产总值的百分比虽然达到21.2%,略高于审慎理财原则下的20%。不过,回顾过去20年,包括98-99年度和03-04年度的公共开支,其实均曾超越2018-19年度的比例,这一方面反映所谓20%的原则并非“天条”,另一方面也显示政府不见得有特别加大投资。

林郑月娥认为,理财新哲学是大胆增加开支、投资未来,维持香港长远竞争力 (李泽彤摄)

教育、卫生、安老的“遗” 谁来“补”?

更重要的是,如果观察按政策范畴划分的政府总开支,不少重要领域的经常开支未见得有特别增长。例如以占政府总开支比例最高的“教育”(20.4%)来说,立法会有文件指出其在2018-19年度的总开支虽预计增加28.4%,但大部分增幅均来自非经常及非经营开支项目。

尤其值得注意者,是教育作为投资香港未来的一项重要事业,在2018-19年度,教育经常开支的同比增长率却仅为5.6%,升幅在各政策范畴中排行第二低。此外,根据教育局数字,教育开支总额相对本地生产总值的百分比近年也一度持续下跌,由2012-13年度的3.8%,跌至2017-18年度的3.3%。相比起市民是否可有几千元“零用钱”,这部分的“遗漏”想必会更影响香港下一代的竞争力。

资料来源:立法会秘书处资料研究组

除了教育之外,人口老龄化作为香港未来一项确切的趋势,对于卫生医疗的需求想必也与日俱增,现时公院轮候急症室时间动辄4至5小时,部分公立医院专科门诊新症轮候时间更可长达两至三年,问题可谓迫在眉睫。近年政府的卫生经常开支虽然有保持平稳上升,例如由2017-18年度的628亿升至2018-19年度的712亿,同比增幅达13.4%。但是,要达致大幅缩减专科轮候时间、提升公营医院服务的目标,仍旧长路迢迢。

在社会福利部分,虽似乎是难得的亮点,其经常开支同比增幅高达21.3%,远高于整体经常开支11%的增长率,其涉及的额外开支包括推行福建计划,和落实高额长者生活津贴,看似对老人家不错。不过,申请长者生活津贴需要通过严格的入息审查,很多长者未能享有这项福利,而政府今年推出的年金计划亦乏人问津,退休保障制度仍然残缺不全。为确保长者可以安享晚年,政府应进一步增加高龄津贴(生果金)以及长生津的金额。

资料来源:立法会秘书处资料研究组

总的来说,如果社会因为上述部分“派糖”政策,就认为政府有对香港的安老服务加强长远投资,恐怕是一叶障目。政府虽然在口头上鼓吹“理财新哲学”,但近年政府经常开支占整体开支比率其实都未见特别提高,自2008-09年迄最新一份财政预算案,均大致在65.6%至77%的区间内徘徊反复,假若政府想让社会撇除口惠而实不至的印象,将来还须真正革新理财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