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改图、起底、通讯群组集体欺凌 学校须加强网络安全教育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在资讯科技普及化的年代,青少年面对形形式式的网络活动,问题愈趋复杂。与实体欺凌相比,网络欺凌可在校外进行,不受时间及空间的限制,老师及家长亦更难揭发及处理事件。学校应更新教材,并善用网络资源,加强向学生推广网络安全,以及为教师及家长提供培训,提高他们的警觉性。

网络欺凌普遍 或比实体欺凌更难处理

互联网已融入生活,随着智能电话、平板电脑日渐普及,现今学生可借手机随时随地连接互联网,据统计处2017年6月至9月的调查,10-14岁的受访者中,超过八成人拥有手提电话,15-19岁的受访者几乎全部(99%以上)都拥有手提电话。

善用科技可助学生自我增值,但同时潜伏网络欺凌的危机,近年即时通讯软件及社交软媒体兴起,问题愈趋复杂。去年复和综合服务中心与城市大学的调查发现,逾一成中小学生于过去一个月内遭受网络欺凌,最常见的方式是相片被移花接木(17.6%),以达羞辱或耻笑效果,8.1%则为被以文字形式在网络上捉弄、侮辱等,与2012年同一研究对比,中学生网络欺凌及遭受网络欺凌个案有上升趋势。

尽管网络欺凌与传统实体欺凌同样可造成身心伤害,但网络欺凌不受时间及空间的限制,骚扰、恐吓、诋毁、威胁、假冒身份、散播谣言或虚假讯息等任何时候都可能出现,对受害者的精神带来莫大影响。而互联网可令恶意资讯快速及广泛传播,发放后便难以甚至不可能完全清除,可造成永久伤害。

比起实体欺凌,老师及家长更难察觉隐藏于网络上的欺凌个案,往往亦无法追查源头。有临床心理学家指,涉及网络欺凌的个案在处理上会比较困难,当学校知悉事件并打算处理时,欺凌他人的学生会立即删去相关照片或纪录,导致难以追查事件。

有教育心理学家指,曾接触中学生个案,因受到网络欺凌,而患上思觉失调。(资料图片)

教材须与时并进 善用网络资源灵活教学

正因网络欺凌问题严重、家长及学校难以主动揭发,教育及预防尤为重要。学校应在德育或成长教育课程范畴中进一步加入有关媒体素养(Media Literacy)的内容,训练学生网上独立批判和自我约制能力,并提醒学生保护个人私隠以及面对欺凌时的处理方法,培养学生抗逆力。另外,学校应自行制定预防网络欺凌的指引,并定期举办工作坊及讲座,为教师及家长提供培训。

科技日新月异,教育局及学校宜配合学生的网络习惯,定期更新网络欺凌教材。有小学去年撰写“电子网络急救达人—资讯素养教材套(小五)”,包括五个单元,分别是网络形象及身份、网络私隐及安全性、网络权利及责任、运用资讯科技解决问题及媒体素养,配以短片作情境教学,以达致“少说教,多讨论”的目标,现有约40间学校参与采用。

此外,家长及老师可善用网络资源,灵活的教育方式或更能吸引学生。去年Google推出免费网页游戏《Interland》,透过冒险游戏说明网络安全与保护个人隐私的技巧,并解说数位居民(digital citizenship)应有的价值观,同时邀请受青少年欢迎的作家及Youtuber拍摄影片,推广安全。

学生的课业繁重,而课程赶急,这也许令教师、学生忽略品德情意教育的重要性。但是,随着网络欺凌日趋严重,校方、家长应正视问题,加强教育,助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