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网络欺凌比肢体欺凌更难处理 专家:近年校巴更成欺凌温床

撰文: 邝晓斌
出版:更新:

屯门区一间小学日前怀疑出现校园欺凌,事件再次引起社会对校园欺凌问题的关注,有临床心理学家指出,当子女受校园欺凌,家长除转校解决问题外,亦要以保护子女安全为前提,让他们感受到“心灵上的支持”。
然而,校园欺凌不单只出现在校园内,有儿童心理学家指,除肢体欺凌外,近年出现网络欺凌,处理情况时甚至更难解决,曾有学生被人用内裤套头,并拍照片网上疯传,事件影响学生情绪;校巴更因褓姆未必懂处理问题,而成为“欺凌温床”。

屯门中华基督教会何福堂小学。(facebook图片)

屯门中华基督教会何福堂小学日前被揭发出现疑似校园欺凌,小一生疑在校内遭同学用手指笃眼及用铅笔插耳,不但左眼受伤、耳内更塞有一截料是铅笔头上甩脱的擦胶。事主母亲余太曾表明,当务之急是照顾好儿子情绪,然后会考虑循民事诉讼追究学校责任,亦打算在儿子情况好转后转校。

临床心理学家邹凯诗指是次个案涉及小一学生,由于他们年纪尚小,此类肢体欺凌需要依靠家长协助;她认为,家长要先以保护子女安全为大前提,让他们知道父母是“保护自己”角色,继而鼓励他们说出整个情况。

家长要鼓励子女说出情况

邹凯诗指出,当子女说出情况后,家长则需要赞赏他们“勇于表达”,若他们往后碰上欺凌问题时,便会更主动地表达自己情绪。

遇欺凌是否转校 取决于不同情况
对于涉事家长明言会替儿子转校,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邹凯诗认为,转校与否是需要看学校态度,以及施加欺凌人数,若牵涉欺凌他人的学生人数不多,而学校亦积极跟进,则未必需要为子女转校;若牵涉欺凌他人的学生人数多,而对方家长、校方的态度不积极,为子女转校则是“无可厚非”。

校巴出现欺凌 褓姆未必能妥善处理

然而,校园欺凌并非只出现在校园内,同时会出现在校巴及网络世界。邹凯诗指出,由于很多小学生需要乘校巴跨区上学,因车程时间长,而且不同年级的小学生均在同一车厢,容易出现高年级学生欺凌低年级学生的情况;加上校巴褓姆并无接受专业训练,有机会不能妥善处理欺凌问题,导致相关情况会变得复杂,令校巴容易成为“欺凌温床”。

被同学以内裤套头 被拍照片网上疯传

另外,临床心理学家朱嘉丽表示,近年网络欺凌反而常见于校园欺凌个案;她举例指,曾接触过一宗在小学交流营期间发生的个案,其中一名学生被同学以内裤套在头上,然后被拍照并上载至通讯群组传阅,导致涉案学生出现情绪困扰。

临床心理学家邹凯诗表示,家长要以保护子女安全为大前提,鼓励他们说出情况。(资料图片)
邹凯诗指出,由于很多小学生需要透过乘搭校巴跨区上学,容易成为“欺凌温床”。(资料图片/邵沛琳摄)

“校园零欺凌”应由幼稚园教育做起
朱嘉丽直言,涉及网络欺凌的个案在处理上会比较困难,当学校知悉事件并打算处理时,欺凌他人的学生会立即删去相关照片或纪录,导致难以追查事件。她建议,“校园零欺凌”相关教育应从幼稚园做起,教导学生在担当被欺凌者、旁观者的角色期间,均有不同处理手法,作为“旁观者”的学生,不应袖手旁观,而要伸出援手,协助被欺凌者。

另一方面,朱嘉丽认为家长先要以冷静、开放态度询问子女的情况,而不应该先以批判态度应对小朋友;如果情况严重,家长则应向学校及老师进一步了解情况。

临床心理学家朱嘉丽相信,父母双方如能有良好沟通,对子女的社交技巧有正面影响。(受访者提供)

那么,家长可循甚么迹象,从而察觉子女是否遭遇欺凌?教育大学幼儿教育学系副教授林俊彬认为,由于被欺凌的学生通常会感到孤单、无助,家长应提供“心灵上的支持”,并鼓励小朋友说出整个被欺凌的过程,以便家长进行跟进;家长除可从子女身上是否出现明显伤痕,以察觉他们是否被欺凌外,如果子女的行为、喜好突然出现重大转变,例如平日喜欢玩电脑游戏,但突然变得不感兴趣,日常生活变得没精打采等情况,亦可能是子女被欺凌的“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