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App网络欺凌致学生患思觉失调 有小学撰教材增资讯素养
年轻新一代在网络世界成长,但传统课堂只重视资讯应用,忽略对网络欺凌、道德公审等危机意识的教学。有教育心理学家指,现时网络欺凌问题普遍,遇过有中学生个案,在所属班别的“WhatsApp”联络群组遭受欺凌,同学不时嘲讽他体型肥胖,令他情绪长期受到困扰,最终患上思觉失调;亦有小六生,其“大头贴”相片遭“加工”成“和尚头”令女同学自尊心受创。
有学校为提高小学生的资讯素养及安全警觉性,花一年撰写教材套以补漏课程不足,让同学明白网络欺凌对受害者的负面影响,一旦遇上这个情况,亦懂得向老师求助。
网络世界陷阱处处,在学童的世界若处理不善,不懂运用,随时会演化成网络欺凌。教育心理学家邹凯诗指,学界网络欺凌问题普遍,特别容易出现初中及高中生身上。
学生因身型及体味而遭人身攻击
曾有中学生个案,在所属班别的“WhatsApp”联络群组内,因肥胖的身型及体味而遭嘲讽及人身攻击,“例如话‘今日好臭闻唔闻到?’又或者‘今日觉得好迫’”同学们最后更竟突然将他移离群组,令他情绪受到困扰。他最终于三个月后患上思觉失调,出现妄想的病征,例如,“搭紧地铁时都以为身边人都知道佢嘅事。”
网络媒体推陈出新 学校家长“要跟得紧”
邹凯诗表示,年轻人沉迷与及重视网络世界,一旦不幸遇上网上欺凌,就会影响受害者个人自信心、建立人际关系及产生情绪问题如患上抑郁症。邹认为,资讯科技发展及网络社交媒体不断推陈出新,有时老师与家长必须要努力了解才会“跟得贴”。
她认为,在学校层面,一旦发现网络欺凌个案,需要及早介入,阻止欺凌持续;至于家长方面,则要陪伴子女面对问题,如向学校反映情况,亦要肯定他们自我价值,以助他们重建社交关系。
为助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再加上近年网上情缘骗案持续上升,有小学特别撰写教材套。圣博德学校校长张作芳指,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士也会遭殃,反映港人对网络世界虚拟与现实差距的认知不足,故有必要从小培养学生网络公民素质及危机意识。
教材套配短片情境教学 “少说教,多讨论”
张作芳曾任郭怡雅神父纪念学校校长,2017年中取得优质教育基金计划约200万元拨款,领导团队撰写“电子网络急救达人—资讯素养教材套(小五)”,并同期在学校试行教学。
教材套包括五个单元,分别是网络形象及身份、网络私隐及安全性、网络权利及责任、运用资讯科技解决问题及媒体素养,配以短片作情境教学,以达致“少说教,多讨论”的目标。
网络安全警觉性低 小学生做KOL约陌生网友见面
学校老师陈珮芬指,过去见到有不少学生做网络红人KOL(Key Opinion Leader),不过在网上与网民互动时,则未有提高警觉性。她举例,年半前其任教的五年级女学生在网上做KOL,拍片分享游戏教学,有网民主动约会见面,“但学生都唔觉有问题”。
小六女生遭改图变“和尚头” 自尊心受创
她续指,曾听闻有六年级女学生,其“大头贴”相片遭“加工”,“铲晒头发,加入六粒圆点,整到似个和尚头”,令女同学自尊心受创。她指,将这个实例加入教材套,希望让同学明白网络欺凌对受害者的负面影响,同时一旦遇上这个情况,亦懂得向老师求助。
教材套现适用于五年级学生,有约40校参与采用,团队期望未来可吸引至百多间学校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