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成港人宁搭车五分钟取代行路 步行体验单一 宜释放公共空间
研究显示两成港人会为五分钟及以下的车程选择搭车而不行路,主因是节省时间及天气影响。近年政府推广的“易行城市”,如重新审视行人流量高的地区、考虑地下行人网络的整体规划等,引起社会讨论,但规划往往忽视了行人的步行体验,若能开放公共空间的使用权,可为城市增添活力,令城市更“易行”。
世界绿色组织于本周日(9日)发表香港人步行习惯调查结果,约22%人会为五分钟及以下的车程选择搭车而不行路,较去年的11%多一倍。6%受访者表示乘车是因为“赶时间/节省时间”,而56%受访者认为则表示因“天气太热/太冻/落雨”,较去年分别增加9%及5%。
步行城市非止于方便 行人体验同样重要
本港夏季炎热、潮湿多雨,在恶劣天气下乘搭交通工具而不愿步行,亦可理解。同时,本港街道的设计减低了行人的步行意欲,如的卫生欠佳的后巷、大厦冷气漏水、食肆管道排出热风等,令人望而却步。但其实步行不只是由一个地方通往另一个目的地的方法,更是行人与城市互动的过程,不但与外在环境因素有关,行人的体验及参与亦同样重要,要鼓励大众多行,城市“易行”之余同时要以行人的角度出发。
思汇政策研究所于2016年发布《衡量和提高香港的“好行度”-最终报告》,当中的好行指标包括可行度(Possible to walk)、效能度(Efficient to walk)、舒适度(Confortable to work)、趣味性(Interesting to walk),并评估了四个香港社区的“好行度”,结果在中环、旺角、观塘及彩虹中,彩虹因相连的人行道、明确的方向指示标志、多样化的商店、绿化带、充满活力的街头活动以及与公共交通工具的良好连接等,成为“好行度”最高的社区。作为本港商业中心的中环排名却次于彩虹,主要因其公共场所设施、街景和视觉质量、定位以及微气候和环境方面表现不佳。可见,以冷气充足的行人天桥提供方便快捷的步道亦未必能为行人提供最佳的步行体验。
行人的空间经验是“易行城市”(walkable city)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步行时的审美经验同样重要。而要凝聚社区,确保行人有良好的空间审美经验,须开放公共空间的使用权,让社会享有更多元化的互动。
香港步行体验单一 墨尔本、槟城涂鸦艺术吸引行人
香港在释放公共空间方面仍有待改善,现时街道、公园或公共空间有各种规则,例如将军澳单车馆外曾不准踩单车、公园设有开放时间等,限制市民的创意及活动。据组织Walk Score去年的易行城市排名,墨尔本是澳大利亚排行第二的易行城市,其巷道的涂鸦艺术在世界享负盛名,当地政府对涂鸦抱持开放态度,亦有当地义工组织以街头创作鼓励年轻人发挥创造力。另外,槟城的街头壁画近年亦成为官方观光宣传的一大重点,立陶宛艺术画家Ernest Zacharevic于2010年到槟城展出壁画装置艺术,当地政府其后推行铁线装置壁画,又与城市活化配合,让艺术家在弃置巴士厂进行涂鸦展览。两地透过涂鸦艺术推广本地文化,配合附近的咖啡室、酒吧、艺廊及小店等,令城市广受步行者与旅客欢迎。
事实上,近年香港中环荷里活道的街头壁画及画廊成为本地青少年的“打卡胜地”,甚至有本地团体举办文化游,介绍本地涂鸦艺术,政府更计划推动“香港好.易行”,鼓励市民“以步当车”,减少短途汽车运用,以改善交通挤塞,运输署及路政署向湾仔区区议会在本年初提交文件指出,正研究进一步完善中环、金钟及湾仔现有的行人天桥网络。然而在香港进行涂鸦创作,除了要得到业主或业权人的同意,亦要符合有关法例的规管。当然,街头艺术只是释放公共空间的其中一种方式,政府应致力提供良好的步行环境,为市民提供乘车以外的选择,鼓励市民多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