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银行推动普惠金融 申请者不乏科技巨头 银行业将大洗牌?
香港首批虚拟银行牌照申请上周五(31日)截止,金管局表示,已收到29间机构的申请,当中有部分申请接近完备,于今年底或明年首季发放牌照。大陆媒体报道指,首批发放的虚拟银行牌照或有八至十张。虚拟银行这个新战场将为传统银行业带来不少冲击,两者虽为竞争对手,但关系非对等。只要有适切的监管“防风险”,虚拟银行值得推广的。
虚拟银行的诞生
虚拟银行是主要透过互联网或其他电子传送渠道提供银行服务的公司,但不包括利用互联网或其他电子方式作为向客户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另一渠道的持牌银行。
虚拟银行容许客户在手机上开户,毋须到实体银行分店处理繁复的开户手续。客户的帐号载有交易记录,方便管理开支,业务发展得更成熟的虚拟银行会提供较复杂的金融服务和产品,例如按揭和保险。
有传媒报道,金管局发言人称,逾 70 间公司曾向局方查询及表示有意在香港经营虚拟银行,较早前所指的 50 间多。金管局在相关指引中提到,虚拟银行一般以零售客户服务为对象,包括中小型企业,有助促进普及金融。不过,香港生产力促进局联同渣打银行在今年六月访问了超过 800 间中小企,只有46%的企业听过虚拟银行,23%的企业表明不会使用相关服务;有兴趣使用的公司表示,会主要考虑其网络安全(77%)和系统稳定性(61%)。可见,现阶段企业对虚拟银行的认识仍然有限。
金管局曾表示,希望虚拟银行初期提供较简单业务,例如接受存款及放贷。的确,这样可令大众认识虚拟银行,较易使用的服务也能吸引中小企使用,有助促进企业数码化,惟有业内人士估计大众的认知期需时约一年至一年半。有不少人误以为虚拟银行与现有的网上银行或手机银行无异,因为虚拟银行与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已经成熟的营运模式十分相似,故对当地的传统持牌银行而言,申办虚拟银行的吸引力较少,牌照价值亦有限。两者的分别在于服务对象不同,虚拟银行所受的规范较传统银行少,可提高业务灵活度,售卖的金融服务和产品也渐趋多元化,自然可以吸引科技公司申请;当然也有不少传统银行表示有意申请牌照,如渣打银行、中国银行等。
虚拟银行将大改银行业生态
虚拟银行的出现无疑会增加银行业的竞争,同时亦会提升服务和产品的质素,实属可喜之事。虽然虚拟银行和传统银行是竞争关系,但结果不一定是“零和”,可以达致双赢局面。
须知道,随着全球化,现时金融机构跨国、跨地域经营业务已“常态化”,跨境经营已不再是投资银行的“专利”,若取得当地的金融牌照,将对其业务多元化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也是互联网金融机构“走出去”的踏脚石,与传统银行申请的目不尽相同。再者,传统银行会提供全方位的银行服务,多年来以忠诚度见称,但虚拟银行可选择以不同“有特色”的服务和产品作招徕,两者的定位稍有不同,例如某虚拟银行以借钱利息低“闻名”,另一虚拟银行以存款利息可观吸引客户,并不提供全面的服务。简言之,若虚拟银行想在现有市场占一席位,服务和产品须具特色和迎合客户需要,重视客户体验,主攻某类型的金融业务才有机会突围而出,届时很大机会出现“分门别类”、服务专业化的行业生态。
尽管传统银行历史悠久,但其业务规模较大,响应市场转变较慢,效率亦未如虚拟银行;如果虚拟银行善用科技,以大数据分析客户需求、投资风险等等,营运效率将大大提高,成本也可因而降低,即科技公司营运虚拟银行的优势扩大。
如上述提到的调查指出,平均有逾七成有意使用虚拟银行的中小企担心网络安全和系统稳定性,但适切的监管措施可减低风险。金管局已制定一系列的指引—“科技风险”、“风险管理”和“客户保障”,确保虚拟银行履行安全规定;局方也明言,虚拟银行除了要注意科技相关风险,同样须重视管理信贷、流动资金和利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