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拟推废胶回收计划 须反思不良往绩 避免重复犯错
香港的废塑胶回收工作,拖拉多年,过往的回收计划也无以为继,每天逾 2,000 公吨的废塑胶直送堆填区,浪费资源。政府计划推出免费废塑胶回收服务先导计划,邀请承办商承包回收到生产再造品,改变单单出口废胶的模式,方向可取。不过,成功与否仍需视乎标书章则和实行情况,尤其政府需要严选承办商,保证回收品能够循环再用,而且需要考虑如何善用现有地区回收网络。最终,政府要按时落实废物征费、生产者责任制等政策,真正推动源头减废。
政务司司长张建宗在网志公布以上讯息,提及关于回收行业的现况:一、香港每天制造大量废塑胶,埋在堆填区的重量高达 2,000 公吨。二、这些塑胶本可回收再造,但受制于种类多及体积大,物流和分拣成本高昂。三、回收价格长期低迷,加上内地收紧进口塑胶物料规定,本地塑胶出口无门。
有见及此,政府计划推出先导计划,聘请承办商进行收集塑胶到销售再造产品工作。计划在本地三个地区试行两年,预计今年底招标,明年推行。
环保署将以服务合约形式聘请承办商直接从上述处所收集废塑胶,并作进一步处理,包括分拣、破碎、清洗及热熔等相应的循环再造工序,制成再生原材料或再造产品,转售出口或供应至本地市场,以确保回收后的废塑胶得到妥善处理。
诚然,以往政府推行不少回收资助计划,但失败告终。政府在 2010 至 2016 年资助仁爱堂塑胶资源再生中心,遭到业界屡次批评。当然,计划先天不足,增添物流难度。再生中心位于屯门环保园,远离市区,物流和分类成本高昂。
更有甚者,计划遭受后天挑战,中断了生产链。油价下跌拖累废胶回收价格,内地实施绿篱行动,限制未经处理塑胶进口,难以出口,在 2014 年,中心积存 2,000 公吨塑胶,但每天只能处理二十公吨。政府资助了 2,500 万元在计划,六年工作虽不至付诸流水,但绝非称得上示范单位。政府后来以“绿在区区”及社区回收中心承继地区回收,同样未能扭转局面。
另外,几年前有回收商把已分类的垃圾倒进堆填区,既令市民失望,又违反政府合约承诺,记忆犹新。
再者,刚刚执行的“四电一脑”废旧电器回收计划,受尽市民、零售商及回收商抨击,消费者要“硬食”生产商转嫁的除旧费用,甚至要额外付费给零售商即日清走旧电器。地区回收商也叫苦连天,因为物流和拆解电器的收入被指定电器回收商抢掉。
因此,今天政府宣布再次推出回收计划,市民和业界疑虑甚多,担忧以上乱象重蹈覆辙,浪费公帑之余,又未能减废。
整个计划有其他事项需要注意。首先,政府要提供固定土地兴建再造厂,纠正以往回收商棕地作业衍生的环境及规划问题。第二,诚如环保倡议组织“绿惜地球”所言,在制订标书时,政府不应着重价低者得,同时要有赏罚机制,既增加中小型回收商中标机会,也减少营办商规避责任的机会。
第三,计划应该善用地区回收网络,协助收集物料到“绿在区区”或其他中央回收点及简单分类,再由营办商集中运送。分区展开回收程序,有利减轻营办商物流负担,又能协助拾荒者维生。
最重要一点,是拟议计划包含生产再造物品工序,跟过往只集中收集和分类的计划不同。张建宗声言减废方法不止于先导计划,还包括为塑胶饮品樽引入生产者责任制度,探讨规管即弃塑胶餐具使用。政府预计最快于明年推行垃圾征费,相信届时市民和商户会有更大动力减废回收。
在理想状况下,这有助分流回收物品的出路,完善产业链。如能卖得好价钱,更可带来新财源。政府有责任增加环保采购,带起需求。不过,制造和零售回收产品的价格始终较原生物料高,再造产品的成本较贵,质素和销量难有保证,那么政府能否长期承担补贴,计划会否尾大不掉?有待政府更多公布及实证。
世界各地城市也为减掉废塑胶而努力,近月印尼泗水市民可以用废胶器皿代替现金付指定巴士线车资,似乎比香港走得更前。碍于回收价格低,营运欠缺前景,政府出手支援产业是可取做法,关键是招标章则是否公平,推动社区回收及有利业界发展,废弃塑胶有路可走,不再堆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