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长、功课多 小学生快乐吗? 全日制增学童压力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小学全日制已全面推行多年,至现时全港共有400多间全日制小学,学生课时长,功课量大,加上额外的课外活动及补习班,休息时间长期不足。珠海学院民意及民调中心于昨日(15日)公布“2017/18学年香港学童快乐指数”的调查结果显示,本港学童整体快乐指数只有6.72(10分满分),而学生面对学业压力及课外活动压力,分别达2.97及2.29,为近五年来最高,“有时间在家中做想做的事”及“居住环境宁静”是令到学童快乐的首要原因。

课时增加 功课未减

教育局于1993年开始逐步推行小学全日制,政策原意是让学生在校进行多元化活动,并指学校可更灵活编排课程,安排校内功课辅导,老师指导全日制学生尽量完成功课,并提供额外学业支缓,让学生在下午进行课余活动。

事实上,小学生每日不但面对8小时的课时,在放学后仍要背着一叠叠厚重的功课回家,并非每间小学都设有“导修堂”让学生在学校做功课,即使一部分学校会安排一至两节“导修堂”,学生亦普遍难以在学校完成全部作业,影响课后的休息时间。

香港学生的功课压力相当沉重,有不少声音都建议减低功课数量,令学生有更多时间参与课外活动。(资料图片)

有机构在去年6月至7月进行调查的发现,44%受访儿童平日每天花2小时或以上时间做功课,52%受访学童每日睡眠时间为8小时或以下。庞大的功课量不但超出学生的负荷,更令老师和家长承受压力,功课多亦不等于对学童学习有绝对帮助,小学生专注力有限,日间接连不断的课堂,放学后理应休息, 却要准备默书考试及没完没了的功课,精神已消耗殆尽,学习能力下降,再多的抄写、背诵已对其学习无多大作用。

全日制的推行与其目标不符,制度早已变质,政府应重新审视。第一步,教育局应要求学校落实“导修堂”政策。另外,局方可从设立“功课量上限”入手,保障学童的课余时间免被功课剥削,当然,学生可按照其个别需要,由老师提供额外的家课选项,让学生自行选择。另外,功课的内容应富趣味性,重质不重量,政府应着重学习的质素,从制度上为学童提供优质的教育。

教育局可研究设立“功课量上限”。(叶时璋摄)

快乐指数偏低 儿童望有更大的自主空间

学生应有足够的自由时间及休息时间,对其身心发展非常重要,小朋友应享有快乐的童年,而非为学业及课外活动背负沉重压力。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所有十八岁以下的儿童都有“生存”、“受保护”、“发展”和“参与”四种权利,“发展权”是儿童独有的特殊人权,列明每一名儿童有权接受正规教育、享受闲暇及文化活动和认识自身的权利,大人要尽量确保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包括要有合理休息和闲暇的游戏时间,提供教育是要协助儿童充分发展个性。

其实,除了政府及学校,家长对于小朋友的影响最为重要,尊重与沟通仍是关键,应避免过份催谷,急于将学生的行程表填得密密麻麻,学习未必一定只限于课堂内进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安排活动,给予他们更大的自主空间,鼓励他们思考,维持作息平衡,同样有助其成长及发展潜能,愉快学习是维持学生身心健康的关键。

儿童的成长需要政府、学校及家长的配合,全日制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全人发展及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现时反而成为阻碍他们健康快乐成长的制度,应由学生角度出发,反思小学全日制对学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