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功课压力千斤重 教育局视若无睹 谁来救救孩子?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本周四(12月6日),教育局局长杨润雄回应议员提问时指出功课量与做功课时间没有必然关系,并谓教育局已经与家长、学校订立了种种约章,教育局要尊重校本自主,云云。然而,功课压力过重的问题向来严重,去年更有研究显示香港学生做功课时间全球第二长。而教育局在课程大纲以至教改文件,均曾就学童的功课量订立指引,指引未能落实,局方理应检讨,而非一句“校本自主”就算了。

梁小姐在默书簿上留言给英文老师:“学习的路很漫长,请容许孩子慢慢成长”。(fb群组“不愿小朋友成为功课奴隶”图片)

局长“功课量与做功课时间没有必然关系”的说法并非毫无根据,教育局于2015、2016、2017年曾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在同一学校、同一级、相同课业的安排下,学童完成功课的时间也不一样。然而,现时学校一般都采用“异质分班”,每班学生的学习能力应有一定差距,方便教师照顾学习差异。按理说,学校理应为不同能力的学生安排不同的课业、提供不同的指导,杨润雄的说法,是否肯定了不同能力的学生,要完成同质、同量的功课?

此外,杨润雄提及功课量应该由校本主导,如果家长不满,可以直接向学校反映。杨润雄的说法有两个错误假设:其一,他以为家长的力量足以影响学校决定;二,家长对于功课的意义有正确认识。

近来许多人关心小学生的功课过多,其实中学生的亦不遑多让,拆射出来的,其实是教师的工作压力。(余俊亮摄)

虽然现时所有资助、官立中小学都设有家长教师会,家长代表可以加入校董会,但是校董会的成员仍以教师、办学团体成员为主,家长人微言轻。举例说,兴德学校当时问题丛生,家长从正常渠道反映却未获回应,更要发动集体抗议,对校政表达不满,最终要教育局介入,问题才得到解决。由这事件观之,在现行的制度下,单凭家长的力量是否可以影响到学校政策,实成疑问。

另一方面,家长对于功课问题未必有正确认识,尤其操练、补习成风,家长容易迷不知所适,错误地跟从了社会风气。教育局固然也有以单张方式向家长厘清功课、操练问题,但是教育局的政令连其辖下的学校也难以下达,又何以改变家长根深蒂固的思维?

诚然,校本管理的好处在于让学校自行就教育方针调适,但是这不代表教育局对于校政可以置诸不理,尤其是教育局下达了指令,就应该要确保行之有效,如果发现学校不跟从政策,便要查找不足,检讨到底是学校未能理解指引,还是学校在执行上出现了什么问题。若然事事以“校本自主”作挡箭牌,那么所有课程大纲都只不过是形同虚设而已。

4月4日是儿童节,调查发现最多小学生的儿童节愿望是不用做功课。(张美兰摄)

无可否认,香港的教育体系并非一无是处,例如学生在PISA等国际评核成绩往往名列前茅,然而,香港的学习压力过大,以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问题也甚为严重,就像早前公布的“全球学生阅读能力进展研究”(PIRLS)2016研究显示,学生的阅读能力排名第3,阅读兴趣却排第33。不难想像,当学生毕业后,就会对书本、知识生厌。

当然,我们难以寄望局方可以一蹴而就,解决功课压力过重的问题,但实际上局方尚有甚多可为之处。相信不少关心教育议题者,都犹记得在2002年推出教育改革时,局方曾指出小学由上下午校制改为全日制后,小学生应在导修课完成大部分功课,在回家后则可以进行课余活动。

但是后来导修课却大多用于授课以至操练,在去月有一个家长组织更发表调查报告,在2,000多名家长中,只有七分之一表示他们的子女的学校设有导修课,这情况绝不理想。若然教育局真的有意改变学童功课压力过重的问题,第一步就是要确保学校提供导修课,让学生可以在学校完成部分功课,增加学童的课余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