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运输署新天眼侵私隐? 宜持开放态度 加强资讯保安
不论早前多间旅行社的资料外泄事实,还是近日香港宽频遭黑客入侵,泄漏大量旧客户资料,一连串事件引起大众关注个人私隐问题。日前运输署建议在香港主要干线及道路安装交通探测器,侦察车流量、车速等数据,有议员担心或会侵犯私隐。私隐问题固然值得关注,但事实上,在公众地方的个人私隐程度的确较低,而且公众利益前提下,不能一口拒绝使用新科技,反倒应探讨发放渠道和方式等实际操作问题,例如如何保护获得的数据、怎样去个人化,确保市民的个人私隐不被侵犯,而非不去收集数据。政府也有负责向大众交代清楚数据的用途,以释除疑虑。
政府计划在道路上加装520组交通探测器, 地点遍布港九新界,包括湾仔告士打道、太子道东、大埔太和路等。交通探测器其中一个用途就是,透过车牌自动识别探测器拍摄车牌号码,再与运输署登记系统配对,获取路面车辆类别的流量,方便协调道路管理。但立法会议员涂谨申认为,探测器纪录车牌及行车状况有可能侵犯私隐,如须分析交通状况,只要登记路面车辆数目及种类,毋须记录车牌及司机样貌。
公众地方私隐度低 安装探测器涉公众利益
交通探测器能感应经过的车辆并收集车流及车速等实时交通数据,提供更多实时交通资讯,好处如下:更有效率地回应主要干道的交通事故、向公众提供更多实时交通资讯、建立香港运输的大数据资料来源:运输署
运输署表示,会将收集到的数据,移除个人资料后向外发放,亦会将部分资料发至警方及消防处,协调处理交通事故。交通探测器的用途有如闭路电视监察系统,即是俗称的“天眼”,须知道,公众地方的私隐程度一定比安坐家中低,个人资料私隐专员黄继儿也曾指出这个事实。安装交通探测器的原意是收集更多、更准确的数据,来制定合适的交通政策,涉及公众利益,并不是用作监控市民。
事实上,在2016年全港已有约 45%的主要干道(500公里中的230公里)装有交通探测器,至今未有引发私隐问题,议员应以开放态度接受新科技。
其实政府并非第一次以公众利益为由安装天眼,早于2013年,房署因公共屋邨接连发生高空掷物和堕物事件,于多个高空掷物黑点装设“天眼”,收集证据以执行屋邨管理扣分制及供警方提出检控之用,提高阻吓力。立法会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房署斥资共2,320万,在公共屋邨安装了三款天眼,总数145套;在2010至2013年期间,房署检控了约310宗公屋屋邨高空掷物个案,当中透过天眼所搜集的证据而成功检控的个案共有70多宗,使用天眼的检控比率达22.6%。
相对于交通探测器,房署所安装的天眼或获取到市民更多个人私隐,除了拍摄到样貌外,甚至有机会拍摄到市民在家中做什么,但这项措施确实提高了阻吓性,有效打击高空掷物,故鲜有“侵犯私隐”的质疑。
延伸阅读:【01观点】企业营运数据涉公众利益 香港需要开放数据法吗?
科技有利弊 宜持开放态度
在国际间以新科技(如智能灯柱)来监察及管理交通的做法愈趋普遍,例如英国、新加坡等,安装大量交通探测器收集实时数据。以英国为例,在高速公路和大部分的主干道每隔500米就设有一个交通探测器,收集交通流量、车速及行车时间的数据。香港在收集实时数据方面落后于多个地区,不利建立大数据库,须急起直追。
私隐问题当然不容忽视,但不应以此为借口,拒绝使用交通探测器,倒要关注政府如何管理数据、 以什么渠道发放数据、相关部门会否主动利用数据执法等问题。政府也理应在收集数据时,尽可能不向第三外泄,保障市民个人私隐;亦须在落实计划之时,公布计划详情,释除公众疑虑。再者,市民未必认识交通探测器的运作和用途,政府有责任教育大众和宣传计划,免得市民不知道自己的个人资料已经被收集,对政府失去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