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630万避雨亭实为“小白象”? 社区项目应以社会利益为依归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近年,不少地区工程备受争议,甚或被冠上“小白象”之名,即指工程造价昂贵,但所建的设施用途不大。继大埔钓鱼区过被批“倒钱落海”后,有大埔区议员建议于运头角里兴建“天价”避雨亭,惹来不少争议。事实上,拟建避雨亭的地点本身已有一个避雨亭,而且受众多为行山人士使用者,实际是否有需要,亦是疑问。

原有避雨亭不能避雨?

大埔区议会文件显示,大埔区议会于2018/19年度获拨款约1,924万元,用以地区小型工程计划,而其中一个待讨论的工程项目是关于在运头角里增设避雨亭,同时保留现有的避雨亭。避雨亭邻近圣公会莫寿增会督中学,附近有绿汇学院和泊车位,面积约68 平方米,高2.5 米,初步估算需要630万,包括约79万顾问费及约22万的探井费,皆为前期费用;工程另外还包括恢复地台饰面、安装避雨亭去水喉、照明系统及供电箱等等。方案将于明天(12日)举行的地区设施管理委员会会议中再讨论,如获通过,顾问公司就会开始招标。

原有避雨亭(Google Map)

然而,拟建避雨亭的位置原本已有一个避雨亭,加上使用者多为晨运人士,是否须多建一个,实属一大疑问。提出方案的大埔区区议员黄碧娇指,现有的避雨亭只是用作遮挡鹭鸟粪便,不能避雨。黄碧娇此说法无疑直接否定了原有避雨亭的作用,既然原有避雨亭难以达到避雨之用,为何还要多建一个而不改装原有的呢?而新建的避雨亭又能否发挥到避雨功用,也成疑问。如果因为原有避雨亭有盖范围较小,而起不了避雨之用,大可以扩大原有的避雨亭,或延长、扩阔有盖通道。鉴于避雨亭位于斜坡,工程有一定难度,或许因此造价较高,正因如此,区议会应审慎考虑区议员所提的方案。

地区工程造价年年升 公帑须用得其所

地区工程项目造价近日上升不少,区议会有责任控制工程成本。今日(11日)立法会议员刘国勋在立法会会议上,向民政局局长刘江华查询有关地区小型工程项目所用的公帑,根据相关文件,由2016年至今年三月为主,地区小型工程项目的平均造价由70万增加至160万,升幅超过一倍;单计2016年和2017年的平均造价,其增幅都接近三成。至于造价年年上升的原因,众说纷纭,有议员认为是建筑材料上涨所致,也有议员认为建造业人手不足,令工人工资增加,以致成本上涨。

不论原因是什么,区议员也有负责监察公帑有否用得其所和有效,以社会的整体利益为依归。社区项目应以当区居民的利益为先,不一定要兴建设备,“为做而做”,就如早前大埔区议会搁置兴建5,200万的“林村天安门”舞台后,计划将部分拨款用于为居民提供疫苗注射及牙科服务,实属好事,比起“林村天安门”舞台,更能惠及居民。

市民不时嘲笑区议员目光狭隘,常以小小的“政绩”自吹自擂,如“成功争取绿灯延长两秒”,区议员为争取选票和区内市民支持,往往未能顾全大局。造价650万的避雨亭位置偏僻,是否惠及多数居民,相信已经不言而喻,有当区区议员多次指出,该位置平日虽有晨运人士行经,但受众比较单一;近日西贡区议会讨论马游塘村后山更换凉亭,而预计费用只需40至50万,相对而言,大埔的避雨亭造价650万实是昂贵。区议员须衡量造价650万的避雨亭是否“物有所值”,防止社区项目再被冠上“小白象”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