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大埔“阻住钓鱼区” 为何公帑又换来鸡肋?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行政长官梁振英去年提议,上班族可利用午饭时间往海旁钓鱼,并在施政报告中提出于全港3个地方设立钓鱼区,位于中环及大埔的钓鱼区分别在本年3月及周五(5月12日)启用。早前已有钓友表示前者设计“离地”,至于占地只有200平方米,造价却高达150万、每年维护费达20万的大埔钓鱼区,更是既不中看、又不中用。此笔费用对财政储备达九千亿的港府来说,固然只是九牛一毛,但为政者实应将公帑──亦即是市民的血汗钱用得其所,避免好心做坏事。

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辖下大埔海滨公园长廊尽头公众码头的闲钓辅助设施现已开放,欢迎市民使用。(香港政府资讯中心)

选址难言方便 无助推亲水文化

这个造价高达150万元,但设计备受批评的大埔钓鱼区,原来造价已经是“折扣价”。政府本拟将大埔钓鱼区设于白石角,造价350万,每年维护费90万,但区议员要求重新选址,遂将之改设于大埔海滨公园长廊尽头公众码头。

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于本年一月提交大埔区议会的文件言及:“由大埔海滨公园东面入口步行约2分钟到达,公园内设有洗手间、餐厅及小食亭,方便钓鱼人士”。骤听选址相当就脚,附近配套设施又齐全,但事实似乎并非如此。

观乎大埔海滨公园全图,东面大景街入口的确距离钓鱼区甚近,可是公园占地辽阔,达22公顷,餐厅及小食亭实位于回归纪念塔附近,距离钓鱼区约1.5公里(1500公尺),即使1500公尺世界纪录保持者希查姆․艾尔․奎罗伊(Hicam El Gerruj),在比赛场上也须以3分26秒才能完成,所谓2分钟到达的说法,只怕连世界级跑手也没可能达到。

对于钓鱼发烧友而言,这段路程或许尚可接受,但政府建立钓鱼区的对象是普罗大众,若要他们扶老携幼地,背着沉甸甸的渔具前往补给不便、路途又远的钓鱼区,恐怕令人却步。

另外,文件中谓钓鱼区附近有公共巴士站,却未有明言该站位于大埔工业邨腹地,只有72A一路巴士经过,星期六及假日的班次为30-35分钟一班,除此以外,市民只能只行驾车或乘坐的士前往,选址交通难言便利。

钓鱼区与餐厅及小食亭相距甚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

设施碍钓鱼 唔做好过做

除了选址问题外,更为钓友所诟病的是钓鱼场的设施有如“阿茂整饼”,不但未能为钓友提供方便,反而“阻住”钓鱼。据文件所述,政府是次招标内容包括6项闲钓辅助设施,其中的照明设施及座椅确为钓客带来方便,但总体而言可谓是做多错多。

新设置的摆放鱼竿装置。(香港政府资讯中心)

在改建工程前,由于旧有围栏与堤壆有一段距离,钓客有充裕空间施展多种钓法,包括前打、假饵、投钓,甚或是手丝,可是工程将围栏拆掉,换上附有架设鱼竿装置的新围栏,并将其位置推前,现只能进行投钓。有区议员早在工程进行前已提出栏杆会阻碍垂钓,钓鱼人士更有可能因一时之便,冒险跨过栏杆取海水以存放渔获,却未被正视。再者,早前已有市民反映于中环钓鱼区的同类架设鱼竿装置不稳固,如今不加改良而在大埔照办煮碗,无疑是浪费公帑。

另一方面,工程项目包括设置饮水机,但距离钓鱼区约150米外早已装设,可谓多此一举。对钓客而言,安装淡水洗手设备才更有价值,毕竟咸水不能作冲洗钓具。

政府设立钓鱼区是一项相对创新的政策,推动亲水文化的政策原意值得肯定,但当中牵涉钓鱼运动的不少技术性细节,在实行前有必要向相关专业人士或团体作充分咨询,否则只会令种种新建设施沦为鸡肋。

新设置的长椅。(香港政府资讯中心)

木凳栏杆值百五万? 公帑须用得其所

更何况,是次工程有否必要花费150万元?钓鱼区长约23米,总面积约200平方米,其上设施只有简单座椅、指示板、栏杆、照明设备及饮水机,但这些简单设施却要价150万,每年维护费亦需20万,实在令人难以理解。根据大埔区议会2017年文件〈地区小型工程实际支出暨预算现金流〉,一般栏杆安装项目如“于大明里广场沿水景外围安装栏杆”、“更换完善公园出入口栏杆”只需3.5万至7万元;长椅项目普遍在10万元以下,而钓鱼区内只有4张长椅,照理费用有限。

每年政府皆会将一定资金拨归各区区议会,作兴建或维修社区设施的用途,其便民、利民用意值得肯定,但观乎是次钓鱼区工程,是否物有所值却成疑问。其实类似事件已非首次发生,2015年有市民发现鲗鱼涌新建2个“不能避雨的避雨亭”,耗资21万公帑,后因居民投诉,于2个月后被拆掉。此反映政府上下从拨款、理财、政策构思至监管皆存在问题,冀来届政府正视,对这些地区工程的设计、造价、营运问题更严格审视,莫再让市民的血汗钱,换来一堆大白象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