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大辩论】自由党倡设“填海基金” 议会之路愈走愈远
本月初,新一份《施政报告》咨询工作正式展开。特首林郑月娥本周一(7月9日)与自由党人士会面,听取意见。自由党建议政府设立“土地及基建开发基金”用于填海及新开发区的基建工程开支,如是,政府需要时便毋须向立法会申请拨款。
自由党的建议令人愕然。所提建议如此不尊重程序正义、漠视公众利益,自我矮化立法会议员的角色,难怪自2008年开始,自由党的民选得票比例持续“插水”。香港的房屋及土地需求固然迫切,但一味支持填海这种中长期选项是否就能够解决所有问题呢?再次,自由党的建议无异于架空立法会,削弱立法会的监察及制衡角色,为行政权力膨胀大开方便之门。
填海造地一直是香港增加土地供应行之有效的选项,然而,香港目前的土地及房屋短缺实在不能单靠填海这一中长期措施。填海无法一蹴而就,根据土地供应专责小组主席黄远辉的说法,填海最少都需要10年。随着环保成为愈来愈多人的关切,填海的选址及环评需时,政府应持平公正、多管齐下增加土地供应,不欺软怕硬,不偏帮某个特定利益集团,如此才能令环保团体信服填海的必要性。
但现实是,政府往往反其道而行。特首早前在公众场合高调支持填海,却对面积等同于“荃湾市区”的粉岭高尔夫球场不发一言;有团体梳理出本港未被善用的上千公顷棕土,政府却谓之星星点点、难以发展;《香港01》过去多次建议使用《收回土地条例》收回新界农地,但政府似乎却更倾心“公私合营”发展地产商囤积的新界农地。种种迹象都令人怀疑政府解决土地房屋问题的决心与承担。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港府大量填海,相信都难以解决土地分配不均、土地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
自由党支持填海觅地的立场可以理解,但建议政府设立基金、绕过立法会审批的做法则不能接受。应该承认的是,过去几年,社会日渐撕裂,连土地房屋这样的民生问题都难以凝聚共识。但社会上的分歧和冲突恐怕与政府施政脱不了关系。试想,如果特区政府能够在经济发展和民生安排上满足最大多数人的要求,民怨想必没有今天这么大,社会也不至于如此撕裂,而议事厅里面不同阵营间的争持和角力也会少一些。不过,这只是一些美好的假设,事实是社会经已撕裂,而立法会的拉布已经成为常态。这样的社会背景和议会生态恰恰就是自由党提出设立基金的原因。建制派作为和政府“穿同一条裤子”的人当然倾向支持设立基金的做法,但是,设立基金明显架空立法会,削弱立法会监察及制衡行政机关的角色,并会进一步破坏现行的行政-立法关系。
根据《基本法》第64条,特区政府须对立法会负责,执行立法会通过并已生效的法案、定期向立法会作施政报告、答复立法会议员的质询、征税和公共开支须经立法会批准。而《基本法》第73条亦都指明,立法会有权审核和通过(或不通过)特区政府的预算案及法案。因此,监察政府及审核拨款是立法会一项重要而且关键的职权。
如果自由党因为支持政府填海而出此下策,做法的破坏性恐怕就不止于生态方面,而且会弱化立法会的职权与角色、带出议会内外更大的争拗。到那时,立法会可能就真的会变成“橡皮图章”,毫无牙力。
自由党于现届立法会占据四个功能界别议席,分别是航运交通界的易志明、纺织及制衣界的钟国斌、批发及零售界的邵家辉,以及饮食界的张宇人。自由党的四个议席虽然都属于功能界别,但理应明白立法会及立法会议员的角色及应有职责。自由党应该问下自己:如果政府一有需要便设立基金绕过立法会,那立法会还有存在的价值吗?而自由党的立法会议员不如直接放弃议席、专心从商?自由党今次的建议无异于要求立法会“自我阉割”,而其实,这是否就是自由党在直选议席上屡屡落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