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诉专员检讨直资学校学费机制 宜先审视“尽收两家茶礼方程式”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昨天(6月26日),申诉专员公署邀请公众,就教育局审批学校调整学费申请的机制,提供意见。根据教育局在2017年9月公布的资料,共有147所直资学校、私立学校和国际学校获批增加学费,部分学校的每年学费逾20万元。虽然教育局有一套既定的程序审批直资学校、私校和国际学校的调整学费申请(例如要先咨询家长),然而,最值得申诉专员公署以至公众关注的是,现时直资学校可同时收取学费和政府资助,机制背后算式并不合理,变相鼓励部分“收两家茶礼”的直资学校增收学费,走向“贵族化”,只服务少众。这条方程式一天不改,即使调整学费机制再透明、门槛再高,也不能根治制度症结。

拔萃男书院在十多年前转为直资,收取学费,但依旧受家长欢迎。(资料图片)

教育是一种性质特殊的“服务”,它既可以是文明社会的基本所需,是政府必须提供与保障的权利,也可以是自由市场下的产物,容许出价更高者获得“更优质”的教育。因此,只要政府有尽其责任,保障大众接受教育的权利,社会亦毋须排拒“贵族学校”(尽管这个坊间俗称颇为煽动情绪)的存在。然而,直资学校制度最值得批评之处,是它容许一所学校同时收取高额学费和政府津贴,却演变成以服务少众为主的贵族学校,这无疑未能公平正义地分配公帑。

直资学校容许学校征收学费,原意是使学校获得更多资源,以便学校发展具特色的教育,进而使全港教育整体而言变得多元化;当然,直资学校也要为之付出“代价”,就是背负收生压力,因为政府的津贴是按实际学生人数(而非班数)拨批。

计划推行之初,政府订立一条方程式,以期直资学校征收较“平民”的学费。政府计算出学校培育每个学生的成本,假如直资学校的学费不高于这个成本数值的⅔,便可接受政府全额资助,举例来说,1990年的学额成本为10,000元,假如学校征收的学费不多于6,666元,该校每收一个学生,便可获得10,000元政府津贴。

不过,当时并没有太多学校对直资计划感兴趣,政府为吸引更多学校转为直资,便不断放宽这个限制,现时直资学校可获政府全额津贴的条件已定为“不多于学额成本的2⅓”。在2017/18学年,政府计算出的初中资助学额成本为59,349元,换言之,学校即使收取$138,481此等高额学费,仍能得到全额津贴。如是者,向来没有收生压力的“传统名校”自然乐于参加直资计划,甚至征收高额学费;这些学校有资源提供优质及多元化的教育,但普罗大众却无法享受,显然有违直资计划原意。要改变格局,政府应该调整方程式,让学校在高额学费与全额政府津贴之间二择其一,而不能左右逢源。

面对这些诘难,当局和直资名校惯常提出的挡箭牌是他们会提供学费减免计划。按制度,直资学校必须提供学费减免或奖学金计划,原意是保障学生不会因经济问题而无法入读直资学校、接受优质教育,不过,不少传统名校所订的申请条件,还是令“贫穷以上,中产以下”的家庭却步。例如拔萃男书院和拔萃女书院,两者学费分别为每年48,650元和38,000元,但若然一个三人家庭的每月总收入超过33,334元或30,001元,便无法申请分文减免。

直资名校虽设有学费减免计划,但申请条件或会吓怕“贫穷以上,中产以下”的家庭。(卢翊铭摄)

另一间需要特别注意的学校,是香港李宝椿联合国际书院。原则上,参加直资计划的学校必须提供本地课程,然而,李宝椿书院本身是国际学校,却获教育局“破格”容许它成为全港唯一一间只开办IB课程(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的直资学校。审计署在2010年曾质疑教育局的安排,但当局坚称李宝椿书院“性质独特”,理应特事特办,甚至谓假如政府不再让李宝椿书院参加直资计划、接受政府津贴,香港很可能“受到批评,令香港的国际都会形象受损”(按︰因为书院是由国际机构开办),立论非常夸张。

在2017/18年度,李宝椿书院的本地生学费为100,500元,加上165,500元宿费,两者合计266,000元,平情而论,这所学校单是收取上述费用,已能得到充裕的资源。事实上,根据该校的2015/16年报,学校只有22%收入是来自政府拨款,相对于其他收费偏高的直资学校,此百分比明显较低,反映李宝椿书院本身财源充足,政府根本不必再行用公帑资助这间不以普罗大众为服务对象的学校。

必须再次重申,有学校征收高额学费、以富裕家庭为主要教育对象,本身并没有错,问题是这些学校既已选定如此的办学路线,便不应同时接收政府的巨额津贴(一般直资名校有一半收入来自政府)。须知道政府的其中一大责任就是重新调配资源,将为数不少的公帑投入至本已资源充足的直资名校,并不是合适的做法。要革新直资计划,必须修订前文提及到的方程式,使直资学校不能同时收取巨额政府资助和高额学费。论者或谓这会降低直资学校的办学质素,例如它们不再能聘请更多教师,就此,回应其实可以非常简单︰政府要做的,是提升所有学校的教育质素(例如提升全港学校的法定班师比),而非让直资学校在政府支持下,成为格外具优势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