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入摩】揭示A股债务问题? 香港的角色不可或缺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MSCI(摩根士丹资本国际指数)分阶段纳入A股,226只A股于上周五(本月1日)收市后“入摩”,被视为中国金融开革开放的里程碑。不过,A股入摩同时会将其投资风险暴露于国际舞台之上,问题值得关注。中证监发言人表示,A股入摩有助进一步完成外资投资A股的制度;换言之,香港会面对更大的竞争,因沪深港通并非外资投资 A 股的唯一途径,香港应提高竞争力,吸引投资者,如提供A股期货,让投资者做对冲。另外,由于A股较其他股市受国策影响,而外资或较难理解中国国策,香港应利用自身优势,发挥信息中心的角色,提供完整的资讯予外界。

国际指数公司明晟MSCI公布半年度指数审议结果,MSCI全球标准指数将纳入234只A股。(路透社)

要在MSCI站稳住脚 须重视债务问题

《人民日报海外版》于A股“入摩”当日发表文章,认为这是A股国际化迈出重要一步。的确,A股已成为全球投资专业人士投资时参考的指标,国际投资者在配置全球资产时,会按相应比例配置A股。A股“入摩”是由国际投资者投票决定的,代表中国经济全球化及融入全球金融市场有一定成果,也是中国金融市场改革开放的里程碑。

A股“入摩”的同时,重塑了MSCI指数成分和结构。然而,A股的负债问题往往被外媒炒作,投资者须重新评估风险。近年中国着力推动“去杠杆”(Deleverage)政策,减低企业的负债比率,中证监严格规定企业的负债比率不能超过某个水平,否则要向中证监,甚或会被要求改组业务。

事实上,中国的金融机构普遍具较高的杠杆水平,据统计,其杠杆水平高达20至25 倍,比美国的10倍高出一倍。不过,金融机构的负债情况不算严重,相对起中小企更是“小巫见大巫”。中小企业融资较困难,因此他们会透过发债券、股票来获得新资金,但发行债券集资又怕增加负债比率,被中证监“召见”,就只好靠发行更多股票集资;发行更多股票即是要派更多股息,但中小企又未必有能力派到相应的股息,故为了新发行的股票不会“稀释”原有的市盈率(Price-to-Earning Ratio),很多企业都会选择先不派股息,变相令投资者只可从炒买股价波幅获利。

咨询公司Granite Peak Advisory研究的数据指,在3,244只A股中,有900只都不曾派过股息,占A股市场近三成,而首批成为MSCI成分股不乏这类中小企。虽然首批“入摩”的A股只占其新兴市场指数比例2.5%,但对应资金流量或有约100亿美元,可见其影响力不小,投资者须谨慎而行,做好风险管理。

中国A股今日正式纳入MSCI指数,人民日报海外版文章称,这是国际投资者投下信任的一票。(路透社)

香港应辅助外资投资A股

在A股“入摩”的前夕(即上周四,5月31日),在十分钟内有千亿元涌入港股,当日沪深港通股市更录得历来单日最高成交。可见,国际投资者早有资金部署,而港股市场便成为他们注资的渠道。须知,A股未“入摩”前,外资可用QFII、RQFII等多种渠道买入A股,并非只有沪深港通一个平台购入;A股“入摩”后,意味着投资者有多一个渠道及方式配置A股,加上沪伦通(即上海和伦敦股市互通)预计今年开通,香港会面对更大的竞争,应增加竞争力。

在内地金融市场开放的过程中,香港一直担任重要角色,成为A股“走出去”重要的桥梁,如今A股“入摩”了,香港的角色依然重要。如上述提到,A股的债务问题往往被传媒炒作,投资A股的风险亦随其债务问题而提高,而香港可以做的,就是提供相应的衍生产品(如A股期货),让投资者做对冲,也属风险管理的一环,十分重要。投资者可以投资A股的同时,在香港做对冲,不论他们是否在香港市场买A股,香港都可以受惠于此。

再者,A股市场较其他市场容易受到国策影响,更被指是“炒政策”的市场,因为内地的产业政策较多,而且会直接影响该行业发展和公司的业务,例如能源和汽车板块,某些行业更是以国企为市场主导,其发展必然与国策息息相关。内地的政制较复杂,外资对国策理解有限亦是正常;加上多年来,内地的资讯混乱,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政策或不清晰、可预视程度较低,即使外资想了解国情、国策也有一定难度。有见及此,香港拥有资讯流通这个先天优势,新闻自由度又较内地高,可成为A股的信息中心,提供资讯予投资者了解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