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渔期”展开 行山应量力而为 山艺教育及认证至为重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自本港的麦理浩径在2016年被世界著名的《国家地理杂志》选为全球20条最佳行山径之一,加上旅游发展局等部门的积极推广,近年在本港各郊野公园及远足径行山的本地、国内,及海外游客大增。但是,政府在推广行山的好处和乐趣的同时,并未有积极推广行山教育以及完善远足径的资讯。事实上,随着行山人数大增(当中不乏缺乏经验和知识者),近年与行山有关的意外激增,几乎每星期均发生,当中不少人更魂断山岭。事实上,本港一直有推广行山安全与知识培训的“山艺证书课程”,部分课程更获康文署资助,但因政府推广不足而未有普及。另外,目前市民行山主要依靠坊间的资讯,如难易度、所需时间、地形等。虽然,负责管理行山径的渔农署亦有提供类似资讯,但描述过于简略,反而不及坊间资讯。若政府未来真的打算继续发展绿色旅游,必须认真考虑统一资讯及评分准则,并推广认证制度,让游人能享受一个安全、愉快的郊游体验。

民安队登山搜索。(黄伟民摄)

行山意外频生 市民切忌好胜、呃Like

前日(5月30日),一名中年女子结伴在酷热天气警告下,到鸭脷洲玉桂山行山中暑命危,最后要报警由直升机送院抢救。同日,下午3时许,两名女子于石澳鹤咀半岛行出期间,其中一名20岁姓朱女子疑中暑不适,需送院治理。

同类事件几乎每星期均发生,据消防处、飞行服务队及民安队统计,过去3年出勤攀山拯救次数,每年都近1,000次,比2012年仅757次为多。现时在本港,当报案中心接到有人在山上遇险的事故时,会按拯救任务性质,由消防处、政府飞行服务队、民安队山岭搜救中队处理;在需要时,更会跨部队联合行动,务求让涉事者可尽快脱险。据该3个部门就攀山拯救的行动统计,去年3个部门共就此出勤909次,比2012年757次增约20%。而飞行服务队出勤最多,如去年便有443次,平均每日最少要为攀山救援出动1次。

不少市民为了打卡、拍照,均会冒险前往危险路段,如图中远方的“狮子头”。
民安队是执行山岭救援的主要部队之一。

近年,“山系文化”大热,郊外风光成为Facebook、Instagram上“呃Like”背景。举例如大屿山大东山、屯门菠萝山、鸭脷洲玉桂山等,经社交媒体及传媒介绍后不少行山新手蜂涌而至,扶老携幼到山上打卡、自拍、“kill标”;山岭搜救中队的成员秦国梁及廖启浩认为这情况不理想,因为那些路径均不适合无行山经验人士,看似容易的山径潜藏不少危险,对体能及装备有一定要求。秦Sir对有人因此魂断山崖大感不值:“为咗影相要摆啲高难度‘甫士’、去一些险要位置而没有适当装备,试过有人在狮子山为咗影相跌落去,𠮶度跌落去就一定死。”据悉,尽管渔农署在狮子山的险要路段竖立警告牌,但游人为追求拍照的“最佳角度”,在缺乏装备的情况下仍冒险前往,险象环生。而近年便发生了多次因游人攀上“狮子头”拍照被困或堕崖意外,而需要救援人员需冒险前往营救。

(山野女生fb)
+24

山巡“休渔期”展开 市民应作风险评估 莫盲信坊间资讯

民安队除了提供攀山救援服务的山岭搜救中队外,亦会安排其他队员定期在周末及公众假期在主要的远足径及热门的行山路线,例如麦理浩径西湾段,港岛的龙脊等地,进行巡逻,以协助行山人士。据悉,基于天气炎热,考虑周全考虑,民安队将自本月(6月)至8月期间将暂停远足径巡逻(俗称“休渔期”),但会维持攀山救援服务、山岭安全推广及其他工作。在炎热的天气及即将来临的雨季下,市民应小心评估自身的状况及天气情况,才决定是否行山及到那里行山,切忌以为“求救容易”,轻视路线规划及风险评估,并应在沿途使用合适的工具,如渔护署的“郊野乐行”纪录行山位置,若不幸发生意外,亦将大大减少搜救所需时间。

民安队是一支多元化的部队,除山岭搜救外,更要执行人群管理、台风水灾救援等工作。图为示范救援技术后的合照。

虽然,目前渔护署有在网上就本港四条远足径(港岛径、凤凰径、麦理浩径及卫奕信径)及各主要行山径提供基本资讯。但由于只提供基本资料如长度、难度、数据,却没有提供各路线所需经验、装备、及现场环境相片等详尽资料,所以不少行山人士均倾向采用坊间资讯。但坊间资讯良莠不齐,而对不同路段难度及风险评级的标准不一。而近年出现了不少自称“山系少女”、“山系男生”的文章,部分作者均非资深的行山者,若市民若误信坊间传闻,选择不合适的装备或评估,甚至“当行山系行街”,随时令自己及同行者身陷险境。

渔护署应完善郊游路线的资讯及推广行山教育,减少行山意外的发生。

渔护署的网页只提供简单资料,与坊间包含现场实景图文并茂的陈列方式相形见拙。

推广安全绿色旅游 “路非人行出来” 政府应加强监管

近年行山成为热潮,在本年度的“财政预算案”更提出要推广绿色旅游,据渔护署数字,2017年郊野公园游客达1,300万人。当中不少是参加各式各样的旅行团,但政府却未因应这种另类旅游的“领队”资格进行规管,增添了发生意外的机会。最著名的“行山团”意外发生在2003年,当年一名姓郑领队在网上组织“兴趣行山团”挑战“五星级难度”的大屿山弥石散石涧摩天崖,有近一百人参加,部份人攀至近崖顶时,其中一名女团友跣脚跌倒。身旁另一女团友伸出援手时,急忙间自己却失去重心,失足滚下五十多呎下的崖底石涧中,头部撼向石块重创。团友报警但却无法下崖救援,直至消防员连同医疗队到场展开救援。惟女事主被救起后证实已死亡。

行山意外有旺季,夏、秋两季最多,香港夏天酷热,行山容易患上热病,例如中暑;至于秋天就多山赛,多人操山,所以人多亦代表意外会多。钟医生还提到几个最常出动的意外黑点,例如毫不令人意外地有蚺蛇尖,但想不到竟有龙脊。(受访者提供)

但意外并未促使政府加强规管,时至今天各种收费或不收费的行山活动在网上论坛如雨后春笋。但政府却视而不见,发起人无需向政府注册或持有任何如山艺或急救等资格,若不幸发生意外,责任谁属定然无法厘清。不少网上“行山团”更属高危活动,如沿海岸线“捆边游”和徒手攀岩等,若没有合适的训练或装备根本与“揾命搏”无异。

事实上,本港有相关的山艺资格和训练提供的,只是政府过去没有进行推广。中国香港攀山及攀登总会及其属会有认证制度,并提供各种山艺、攀岩等课程及,其中部分课程获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资助,以山艺课程为例,基本分为一级、二级、及三级,每级均有列明修毕合格者具备能力进行的活动(详见附图)。另有助教及教练课程供有志发展行山相关事业的人士修读。课程涵盖基本的地图阅读、使用指南针到各种进阶事项如夜行安全及露营等,能装备好热爱行山活动的人士安全进行郊外活动。长远而言,政府必须规管行山团的“领队”,规定他们必须取得急救及山艺资格,并向政府注册成为“行山领队”或“导游”,才能减低事故的发生及严重性。

山艺证书制度明列各种等级描述。

旅游业议会自今年初起推行“培训项目资助计划”,资助培训机构开办培训活动,包括绿色旅游的培训活动。